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中考语文复习专项——古诗分类及真题演练

时间:2016-06-23

2 代表人物:谢灵运山水诗、陶渊明田园诗3 常见意象:山水诗常见意象景: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人:樵夫、渔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047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1 分钟。

中考“一轮”复习之诗歌类型汇总

一、山水田园诗

1.定义:以描写优美的山水景物和朴素的田园风光及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2.代表人物:谢灵运(山水诗)、陶渊明(田园诗)

3.常见意象:

山水诗常见意象

景: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

人:樵夫、渔翁、山客、隐者;

物:松、竹林、树林、草、各种山中植物、明月、清风、云雾、露珠、花草香、鸟鸣、猿啼等。

田园诗常见意象

景物:郭外、原野、农田、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

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

农具:耒、耜、锸、锄头、犁;

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

动物:鸡、犬、牛、羊、蚕、蛙。

4.常见情感:

①积极向上的:热爱山水,倾心自然,向往自由;对归隐生活、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②平淡淡定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寄寓孤高、幽独的情怀。

③消极向下的:寄托寂寞、感伤的人生感慨或羁旅愁思;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5.常见手法:

①描写手法:(1)动静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寂】

(2)视觉角度【绘形绘色、多视角(高低、仰俯、远近)、视听结合】

(3)细致程度【白描、细描】

(4)其他【虚实结合、正衬、反衬】

②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哀情乐景】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

例题:

村居①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②醉③春烟。

儿童散学④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⑤。

【注释】①村居:住在农村。 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③醉:迷醉,陶醉。 ④散学:放学。 ⑤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

1. 请赏析“忙趁东风放纸鸢”中“忙”字的妙处。(2分)

【答案】一个忙字,把下学的孩子们一心想着赶快趁着春风放风筝,跑着、跳着、呼喊着的样子都表现了出来。天真活泼的儿童,还有他们放的在晴空飘飞的纸鸢,把江南春光点缀得更加生机盎然。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生机盎然的早春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春天美景的热爱,对儿童天真快乐生活的欣羡。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①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释】①觇(chān):察看

1. 请简要分析首联写景的特色及其效果。(3分)

【答案】视听结合。(1分)作者通过斑鸠的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把春意描写得很浓。(2分)

(答动静结合亦可)

2. 请结合诗句简析诗中表达的感情。(3分)

【答案】

①第一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明媚的春光,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②第二句写作者从事农业生产的准备,表达出对农事劳动的热爱;

③第三句写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计划新的一年的事情,心中对未来充满希望;

④第四句写作者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或亲或友。表达出对远人的思念。

二、羁旅行役诗(行旅诗)

1.定义:行旅诗又称为记行诗、羁旅诗,是指诗人离开原本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前往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不适应的心理感觉所创作的诗歌。

2.判断方法:

标题:地名/节日/宿/行/旅/次/泊/思/怀/归

诗人:身世坎坷跌宕(个人)、时代离乱凋零(时代背景)

关键词:客/孤/愁/怜/空/独/故园/相思……

注释:写于被贬途中

3.常见意象:

时间:日暮/月落/深秋/暮春

地点:高楼/驿馆/旅舍/长亭/古道/江畔/渡口

视觉:暮霭/秋风/明月/杨柳/梧桐/大雁宿鸟/沙鸥/浮云/落花/杨花/寒霜流水/孤灯/孤舟/霜鬓/书信

听觉:鹧鸪鸣/子规啼/猿啸哀/笛声残暮钟咽/号角/羌笛/胡笳

4.常见情感

①求功名/被征役:①客居他乡的愁苦,漂泊无定的惆怅

②被贬谪:②怀才不遇的孤独,报国无门的愤慨

③躲战乱:③对战争的厌恶,对人民国家的担忧④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④遇佳节:⑤对亲人故乡的思念

5.常用手法:虚实结合、侧面描写、以乐景衬哀情

例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②,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④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⑤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②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③估客:商人。④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⑤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眼前的浓雾渐渐散开,似乎能远远的望见汉阳城,还要独自漂泊一日就要回到家乡了。船上的一些商贾白天睡足了觉,只觉得外面风平浪静,晚上船夫与他谈话时,方听到阵阵潮声,而我,今夜注定无眠。秋意正浓,我的鬓发也渐渐斑白。内心急切的思归之情,只有对着明月默默倾诉。曾经家乡的旧业已随着连年战火烟消云散,耳边似乎还听到江边振振战鼓声。

1.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3分)

【答案】(1)上句是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同船的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

下句是静中写动,晚上夜深人静,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

(2)颔联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含蓄蕴藉。

(3)这一联明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难眠的纷乱思绪。

(3个要点中,答对第1点给3分,答对2或3得两分,答对两点给3分)

2.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三湘愁鬓逢秋色”旅途奔波中我的鬓发也渐渐斑白,看见作者感慨时光流逝的伤老之情。

“万里归心对月明”作者内心急切的思归之情,只有对着明月默默倾诉,思乡怀归之情跃然纸上。

“旧业已随征战尽”曾经家乡的旧业已随着连年战火烟消云散,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三、咏史怀古诗

1.定义:主要是以历史事件、人物、古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判断标志:

①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等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赤壁等

C.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D.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

②思古人:特定的历史人物:项羽、周瑜、诸葛亮等(详见注释)

③忆其事:特定的历史事件:赤壁之战

3.常见情感:

①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对统治者的批判,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②物是人非,风景依旧,讽今伤今。

③理性分析,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④自己与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⑤古人大展宏图,自己却因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不能才尽其用,从而郁郁寡欢、消极遁世。

4.常见手法:

①抒情手法:借古讽今、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②其他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

例题:

台城

唐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翻译:台城的六代帝王都竞相奢侈,陈后主结绮楼临春阁最豪华。

现在万户千门都长满了野草,就由于后主那曲玉树后庭花。

1、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答案】对比,台城今昔之对比。(1分)

曾经六朝皇城一朝比一朝豪华,陈后主的结绮临春最豪奢,一片繁荣景象;

而今,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衰败不堪。(1分)

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荒淫无度、醉生梦死的国君的批判

以及忧国伤时之情。(2分)

2、本诗是一首怀古诗,试结合诗歌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诗人通过“怀古”,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分)

【答案】运用典故,(1分)

通过陈后主因《玉树后庭花》而亡国亡身的历史悲剧,批判了其作为国君却奢侈荒淫,

纵情享乐,不理朝政;(1分)

同时,怀古伤今,希望当政者能吸取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

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伤时之情怀。(2分)(对国事的担忧和关注)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案】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

【答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四、边塞诗

1.定义:边塞诗,即诗人描写边疆战地人们环境,生活,情感等方面的诗。

2.判断方法:

①时代:先秦、汉魏六朝、初唐、唐末

②人物:高适、岑参、李颀、王之涣、王翰、王昌龄、李益

③物象:

与战争相关的物:旌旗 战鼓 干戈 号角 战车 辕门 烽火 营帐

与战争相关的地:楼兰 阴山 凉州 长城 玉门关

与战争相关的人:单于 都护 名将 征人 胡儿

与战争相关的乐:羌笛 胡笳 琵琶 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与战争相关的景:大漠 孤烟 月 胡马 海风 瀚海

3.常见情感:

①建功立业的豪迈,杀敌报国的决心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

②战争残酷,厌恶连年战事,思乡念家,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 eg. 杜甫、岑参、王昌龄

③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④环境恶劣,对将军士兵的赞美

4.常用手法

①借景抒情(衬托、双关)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②虚实结合

表达效果: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③用典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④对比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例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借代手法。金河、玉关边塞地名指代边关,马策、刀环是马鞭、刀柄上的铜环指代征战生涯(战争或战事),加上岁岁朝朝表现了征人长期换防戍边、频繁征战(练兵备战)的厌恶(怨恨)(对仗工整,岁岁、朝朝相对,强调戍边时间之长,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强调战事频繁,复字、与字虚词相对,强调戍边生活的单调困苦,表现了征人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情)

3.本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怨字,你能从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这两句诗中品味出征人的哪些怨情?(3分)

【答案】三春白雪指边塞暮春季节还白雪纷飞,表达了征人对边塞天气极寒怨恨。征人每日看到的是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表达了征人对边塞景色单调、环境艰苦的怨恨。

4.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怒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答案】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回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诗人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词语营造了一副和平静谧的气氛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诗歌意境的?请做简要分析。(3分)

【答案】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虚景又恰好与雪净,明月等搭配和谐,整首诗虚实交错,构成美妙旷远的境界!

参考译文: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落》飘向何处?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梅花落:乐曲名。

1.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5分)

【答案】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1分)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2分)李诗写月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2分)

2.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高诗寓情于景,(1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2分)李诗直接抒情,(1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2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2分)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2分)

参考译文:世事难料,我竟一下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黄鹤楼中传来阵阵《落梅花》的笛声,声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

五、爱国诗

1.定义:爱国诗是诗歌题材的一种。就是把自己对祖国人民的热爱,用诗歌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诗歌题材。

2.判断方法:

①常见爱国诗时代:战国、初唐、晚唐、南宋

②典型爱国诗人: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③爱国诗物象:国、山河、兵、梦及边塞诗中的物象

3.常见情感

(1)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王昌龄《从军行》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出塞》

③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④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2)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泊秦淮》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三吏”、“三别”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春望》

4.常用手法:

(1)直抒胸臆

(2)借景抒情

(3)对比

例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河”指黄河,“岳”指华山,“遗民”指金人占领区的宋朝百姓。

1.本诗与陆游《示儿》诗的主题基本相同,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的同情, 对_________的期盼,同时也暗含对___________的不满。(3分)

【答案】百姓;王师;统治者(或统治者未能及早收复失地)

2.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

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译文:

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一年又一年!黄河那么长,滚滚向东流入大海,华山那么高,快要碰到蓝天。可是美丽的山河被敌人占领着,北方的老百姓天天在等待着宋朝的军队打回去,赶走敌人。等了一年又一年,他们的眼泪都哭干了。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鉴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答案】蕴含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2.请简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答案】示例: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3.“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案】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理解诗词中的情感,一般要结合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4.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答案】C(不应批判。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

六、送别诗

1.定义:所谓送别诗是指抒写诗人与亲朋好友离别之际离情别绪的诗歌。

2.判断方法:

①题目:(1)送官职/人名 归某地 (2)送/别/赠+(人名)(3)送/别/赠+(其他)

②意象:长亭、古道、夕阳、日暮、柳树、芳草、酒、歌声、南浦

3.常见情感:

(1)惜别、伤别:①对友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前路珍重的殷切祝福;

②对友人前途艰险的担忧,对友人的关心与思念;

③与友人分别之后自身艰难处境的愁绪与伤感。

(2)勉励、劝别:①叮嘱、劝慰、勉励友人;积极、豁达的心态。

(3)借送别言志:①以送别为题,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②以送别为名,实际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

③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4.常见手法: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

其他手法:用典、对比、衬托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例题:

谢亭送别

唐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译文】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1.诗中“急”字貌似寻常,实则别有韵味,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急”是“快”的意思。写出了舟行迅疾,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目送行舟飞快地穿行于两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急”字写出了送行者依依不舍的心理,带有一点忧伤、不舍的意味。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2分)

【答案】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3.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

送人赴安西

唐 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译文】跨上英俊的战马,宝刀佩在身边,策马翩翩地飞驰翻越陇山之颠。自小衷心地希望献身国家,杀敌立功绝不是为了做官封侯。置身于万里之外乡情化为梦境,眼望那边地明月激起阵阵怀恋。祝愿亲爱的战友早早扫清顽敌,边庭无事早归来切莫再经秋天!

1.赏析“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写出了友人什么样的形象?(2分)

【答案】写友人身着戎装,身配宝刀,跨上战马,勾勒出即将出征的战士的豪迈英武,信心十足。表达了出征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英气勃勃的形象。

2.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表达了对朋友真挚的感情和祝福,讴歌了友人的美好心灵。以及对友人离乡背井、存亡未卜的孤独苦闷和感伤情怀。

七、咏物诗

1.定义: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判断方法:

①以物象为题 如《石灰吟》《蝉》

②咏(题/赠/赞)+物象 如《咏梅》

3.鉴赏方法:

①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

②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

(由物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

③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拟人、对比、拟人)

4.常用手法

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

拟人、借代、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托物言志(志: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

托物抒情(情: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

5.答题模式

1.概括事物的特征

2.分析表现手法,具体分析事物的特征

3.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例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习题。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②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緌”是古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触须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②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③“南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作者自指。④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垂緌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有象征之义。而《在狱咏蝉》中的“露重”“风多”“飞难进”“响易沉”也有象征意味。

B.“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指显贵的身份地位。

C.《在狱咏蝉》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

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牢骚人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E.这两首诗虽都有寄托,但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答案】B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C项考核手法,BD项考核诗句的含义,E项考核诗歌的情感,其中B项,“居高声自远”的“高”是品德高尚、立身处世高洁之意;D项,“牢骚人语”错,此句不是发牢骚,而是表达对品德高尚的赞赏之意,是“清贵人语”。

2.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虞世南的《蝉》: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①诗人在狱中深深怀念家乡之情;②狱中的自己头上已增白发,抒发了年华已逝却一事无成甚至入狱的伤感凄恻之情;③借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对国家一片忠诚之心,却不被执政者所理解的伤感沉痛之情;④表达了诗人品性高洁,却不被了解重用,反被诬陷入狱的沉痛悲愤之情;⑤借“飞难进”“响易沉”,表达了政治上的不得意、受压制之情。

例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习题。

甲文:《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文:《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简要概括甲文上阕、下阕的大意及全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3分)

【答案】上阕描写梅花遭遇风雨独自绽放。下阕赞美梅花的品格,托梅寄志。以梅花自喻,表达自己的高洁与坚贞。

2.乙文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对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

3. 请简析甲文“更著风和雨”句中的“更著”与乙文“犹有花枝俏”句中的“犹、俏”的精妙之处。(3分)

【答案】“更著”是更遭受、又承受之意,这两个字力重千钧,极力渲染梅花处境恶劣,遭遇凄苦。“犹”指“还”之意,突出梅花在悬崖峭壁、百丈冰棱中,依然竞放、一支独秀、傲然挺拔。“俏”指“俏丽、俊俏”之意,描写梅花傲雪美丽绽放,突出它的喜悦自信、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精神。

2016年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语文九年级上期中考试知识点汇总分析2018年济南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2017年济南中考语文真题及解析中考语文 || 成语 病句八上语文期末冲刺复习字形、文言文题整理八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冲刺复习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中考语文复习专项——古诗分类及真题演练》,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名师指导|中考语文复习秘笈

名师指导|中考语文复习秘笈

名师简介张付奇,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语文教师,石家庄市语文学科名师,第七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全能奖获得者,石家庄市青年拔尖技术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自工作以来,一...

2008-05-29 #经典句子

2021年语文中考复习策略

2021年语文中考复习策略

...番有规律的、有计划的、高效的总复习就显得至关重要。语文是中考第一科,考试感觉的好坏会影响到后面科目的考试心态。对于第一科,既要重视,也不要过于紧张,充满自信,从容应考,才是最好的状态。第一轮复习从三月...

2023-06-30 #经典句子

“大语文”时代 提高中考语文成绩 成为决定中考胜负的关键

“大语文”时代 提高中考语文成绩 成为决定中考胜负的关键

...的紧张气氛也越来越浓。众所周知,随着我国近年来,对语文学习要求的不断加强和提高,甚至提出了未来语文180,英语120的口号,试卷要让15%的人做不完,大语文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最终成绩拉开差距的,...

2023-11-16 #经典句子

面向中考的初中语文教辅测评(4.古诗文篇)

面向中考的初中语文教辅测评(4.古诗文篇)

「来源: |睿爸小屋 ID:RuiBaXiaoWu」本次测评教辅书包括:课内古诗文:《初中文言文全解一本通》(非分年级统一型);《万唯中考试题研究古诗文阅读》(非分年级统一型,简称《万唯》);课外古诗文:《万唯——课外文...

2024-01-15 #经典句子

双减后不上培训班 这份高频知识点清单帮你 中考语文轻松拿分

双减后不上培训班 这份高频知识点清单帮你 中考语文轻松拿分

(原创作者:卢老师教语文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不经允许,不得转载)导语:#方法#针对“双减”后、培训真空、初中生不知道如何自主学习语文这一情况,我日前练习3文(文章名称附后,需要可以查看),帮助大家明确初...

2023-01-08 #经典句子

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赏析 强化检测100题 无答案 拿去练习吧

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赏析 强化检测100题 无答案 拿去练习吧

中考语文总复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考语文总复习知识点多,时间紧迫。因此搞好总复习并不容易,一方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态度,另一方面还要有良好适宜的策略,二者相辅相成,互动互补,只有这样,总...

2013-06-23 #经典句子

考试中心推荐:初中语文古诗词和名言警句(含答案) 中考冲刺!

考试中心推荐:初中语文古诗词和名言警句(含答案) 中考冲刺!

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一定要背诵的关键,因为中考和高考都会考到,对于同学们来说,虽然分数不多,但仍然会影响着你的总分和排名,所以,这部分知识点的复习不可小视,最后冲刺要好好复习,好好掌握。学...

2024-01-15 #经典句子

最后的时间 中考语文如何复习?苏州一模语文复习建议

最后的时间 中考语文如何复习?苏州一模语文复习建议

...间的情况下,苏州的一模考试还有一个月,在一个月里,语文科目如何复习?各个水平段的孩子还能做哪些事?有没有应急的方法,小编今天在这里给大家提一些建议,希望对每个考生有帮助。一:对于语文,本来就很好的孩子...

2023-09-27 #经典句子

初中语文:7~9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归纳 中考出题率大!一定熟记

初中语文:7~9年级古诗词鉴赏专题归纳 中考出题率大!一定熟记

...艺术,是学生们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学习的内容,而且随着语文考试的改革,新的部编版教材古诗的内容相比之前增幅了87%,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对于初中们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背诵古诗,更重要的是体会...

2023-10-1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