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为什么同样的经文或真言 在不同的佛经里 会出现不一样的音译呢

时间:2015-11-22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佛教经文,都是经过古代那些译经大师们,由梵文翻译过来的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27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一、佛经音译之五种不翻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陀涅槃后,最早的佛经也是佛陀的弟子们,根据佛陀的言教,在印度集结而成的。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佛教经文,都是经过古代那些译经大师们,由梵文翻译过来的。

而玄奘大师在译经的过程之中,就总结出了著名的“五种不翻”理论。

也就是说,在译经的过程中,若是遇到以下五种情况,则经文不作意译,只作音译。

1、尊重不翻

例如“般若”一词,意译为汉语是“智慧”,但又不是指一般的智慧,而是指了生脱死的大智慧。如果以“智慧”一词来代表“般若”,显然达不到其意蕴的深度,此时就采取音译。

又如“释迦摩尼”(意译为释迦族的圣人)、“菩提萨埵”(意译为大觉有情)。若是采用意译,则未免使人产生轻视之感,若是采用音译,就容易使人产生尊重之念。

2、多含不翻

如果一个词有很多种意思,用汉语很难很好的传达出来,此时就不意译。

例如”比丘“就有三种含义,乞士,破恶和怖魔。“阿罗汉”一词,就有杀贼、无生、应供等意义。

3、密秘不翻

佛典中的咒语,也就是“陀罗尼”,有总持义,非常秘密,所以不翻。

4、顺古不翻

“顺古”就是顺从古译。有的词语如“菩提”、“阿耨”等,不是不可以意译,而是自高僧释摩腾以来,多是采取音译,故沿用音译。

5、此方无不翻

如果在翻译的地方,没有这种东西,例如印度的庵摩罗果、阎浮提、迦楼罗这些事物,在中国是没有的,既然没有,就采取音译即可。

二、地方方言与译音有异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经文,或密咒真言,在不同的佛经里,或出现不一样的音译呢?

难道古人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并没有做好统一标准的工作?

比如说这个“嗡”,大家一般都是念作“ong”,我就是念作“om”,至于这两种念法之间,究竟有那些区别呢?

这和现在大家都喜欢学习英语,情形是一样的,英语本身的发音,就分为英式和美式,甚至在不同的区域,它的发音也是有很大的差别。

那么传到我们中国之后,不同地区的人学会后,自然参杂了各自方言的发音腔调,读法又产生了差别。

由于佛经是从古梵文翻译过来的,梵文在古印度,大体上也是根据区域不同,分成五大种,彼此的发音都是有所差别。

又是分别从不同的区域传到中国,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变音。

至于古梵文,在印度早就已经失传了,现在即使是那些研究古梵文的专家,也没办法完全确认那种发音才是正宗的,所以学佛的人,非要去执著于那种发音才是正宗的,难免就执相了。

三、口授言传与各自师承

佛教的经传,原始的传承,采用的是师徒口授的方式,并不是以书本文字的形式来传授的,所以各个宗派所传承的读音,还是能够做到统一标准。

密宗至今仍然沿用这种方式,这是很了不起,因为这样的传承是最清净的,所以凡是有传承上师的,就一定要根据自己所传承的发音来念,可不能随意去更改读音。

如果像我们这些没有缘份遇上传承上师的,则要通过多方学习,根据自己所体悟的道理来选择发音。

或者按照自己所认同、且对之具有信心的上师,所教的发音为准,不是说想怎么念,就能够怎么念。

如若有机缘的话,最好还是寻找智德相备的师父,来皈依学习,才是正道。

事实上,我们汉人来念诵这些佛咒,在发音上,多少都会跟藏地有区别的,所以发心清净最重要。

只要有心学佛,却无法严格按照有传承的发音来念诵的话,对于不知者来说,自然是没事,已经知道是错了,还非要坚持跟着错误的来念,这就不可以了,修法会有障碍的。

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这份善缘,可以跟着有传承的上师学,即便有时读错音也是很正常的事。

包括在发音上,略微带有些许乡音,都是难免的,像这些问题,属于无心之过,自然没问题。

所以我们在修法完成后,一般都会再念诵补阙咒,或百字明,来忏悔消除因为念错、漏念等过失,所造成的业障,才算圆满。

至于咱们汉地的显宗,就可以不用像密宗那样严守传承,所以经论的念诵方式,只要用传统念法来念诵就可以,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母语来念诵。

宗法不同,教授自然不同,这里面的径渭要分明,不能随便混淆。

四、汉人口语与密咒尾音

藏传佛教,有些仪轨里的佛咒,在翻译成汉文的时候,我们就发现有一些小字,这个小字其实就是尾音。

只要学过英语的人,就懂得尾音的道理,咒音是古梵文,和英语一样,是音节单词,不像汉字是单体字。

比如这金刚萨埵“嗡班匝e萨埵吽”里面,就有个小字“儿”,如果用我们汉语来念,就会变成多了个字。

但是掌握了正确的念法,就会发现并不会多一个字来,因为e 只是尾音,我听一位藏传佛教的僧人说,藏地的人在念的时候,是没有多这个字的。

所以从方便度上来说,汉人在念诵时,如果不懂得这个尾音是怎么发音的话,是可以忽略掉,不用去念这个尾音字,因为我们汉人的口音,有时是发不出藏人的那种尾音。

所以,有些人他要是能够念得出来的话,这里就一定要念,不能说为了贪方便,能省的就可以把它给省略掉。

自己能做得到,却还要贪方便,那就是在偷巧,而不是方便般若了,学佛是不能用偷巧的心来修习。

遇到这些问题,要是身边有人可以请教是最好,特别是有上师可以请教的话,一定要请教清楚,做到如法的掌握,千万不能凭自己一时所想,就妄自去修。

禅宗有一句话,“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以慈悲心教导弟子,有时候弟子反而很难成材,所以方便道,往往只能教导出庸碌平凡的弟子,即便学有所成,最多也是获得下等的成就。

五、修声身心三密的道理

“班匝儿”,是一个单词,这个词的本意是译作“金刚”,汉文音译作“萨埵”,一般泛指一切有情,但在出世法里,则是指勇猛大士。

既然提到了这个真言,我们不妨再进一步来说,这句金刚萨埵心咒,是消业障第一殊胜的。

在观修的时候,是先观想金刚萨埵的圣像,安立在我们的头顶轮上,发出白光从我们的顶轮,涌进我们的身体,沿着中脉到达海底轮,观想白光把我们整个身心的业气清洗干净。

从这个修法里,我们可以看到金刚萨埵所发出的白光,是从上而下来净化的,那么我们在念诵心咒的时候,如果细心留意咒音和身体部位的连带关系时。

就会发现“嗡”是在脑部(额轮)发音,是震荡音,“班”音是喉部(喉轮)发音,“扎儿”是在胸部(心轮)发音,“萨”是在腹部(脐轮)发音,“埵”是中在下丹田(腹轮)发音。

而“吽”是从海底穴(根轮)迸发而出,是喷发音,在发音的那一瞬间,将我们全身的气脉都给震开,都打通了。

所以整个咒语的前部分都是下落音,直到最后一个吽字才是迸发音。

但是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是往生法门,就不一样了,是上升佛国的法门,很多人把“阿”字念成“哦”音,这是不对的。

“阿”字是上扬音,而“哦”字本身是下堕音,是堕落的,而“咪达”是平扬声,整个佛号都是平扬上升音。

这些在密宗中,是属于声密和身密部分的,所以我们平时持咒,只要严格按照传承的发音来持诵的话。

即使不懂得“三轮七脉”,声身心这三密的道理,持诵的修法,本身已经包括这些修法的奥秘在里面了。

所以念诵修法的时候,不是说自己想怎么样去念诵,就可以随意怎么样来念诵,一定要严格按照有清净传承的教法来念诵。

六、法界净身咒正确读音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文殊菩萨的一字咒:“嗡齒林”,明明说是一字,为什么是三个字?

其实“齿林”,是一个音,“林”是尾音,这是文殊一字咒,再加上“嗡”,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密咒修法。

这个真言也叫护身咒,据说念此咒时,再加上手印来印身,此身即刻就会成为金刚身,一切妖邪魔祟都近不了身。

按佛教的传统来说,凡是有修持的人,他自身就会有功德,有一些伺功德鬼,就喜欢傍随在这些人身边,伺机偷盗修行人的功德。

包括一些魔祟也会给我们造成扰乱,这对于初修者来说,是一种很麻烦的障碍。

所以,如果家里有供佛的人,在修法之前,是可以先来持诵这个真言密咒二十一遍,每七遍后再加上一句“梭哈”,借助密咒的加持力,来起到护身的作用。

或者去医院探访病人时,到坟场、火葬场等邪气重的地方,也要懂得运用这个护身咒保护自己。

这个密咒,在准提咒的修法里,就特别的重视,大家如果读过《了凡四训》的话,云谷禅师教给袁了凡来修持的,便是这个法门。

南怀瑾大师在讲解准提咒的修法时,就说到:

第一個咒語要會的——淨法界咒。那麼這些每一個咒語的功德,它的威力,必須要找《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來看。

那麼淨法界咒,就是乾淨的淨,就是淨身咒,這個咒語的威力,所謂一念,整個的法界都乾淨了、清淨了。不過意業,心中要觀想,唸的時候心中要觀想、頭頂上的梵文LA字。

唸誦的那個「唵」不唸「安」,嗡……、嗡……,老翁那個翁字同音,嗡……。

「嗡」字唸完了,這個嘴是輕輕一閉的,一閉攏來,所以有個尾音「嗡……呣」,等於說這個尾音,「嗡……呣」,有這麼一個尾音。

這個「呣」字是嘴裡頭尾音帶出來的。「嗡……呣」,就是這樣。

「嗡……呣」這個是頂輪腦部的音,「嗡……呣」。

「La」,「嗡……呣…La」「嗡……呣…La」「嗡……呣…La」「嗡……呣…La」「嗡……呣…La」「嗡……呣…La」「嗡……呣…La」,七遍加一個音「娑哈」,唸七遍加「娑哈」。

那麼假定我們,譬如說女道友們身體不乾淨的,在顯教都很顧忌的;或者我們吃了大蒜、吃了蔥,在顯教有些咒語都不靈了。

吃了五葷的,五葷就是蔥、大蒜、蒜苗啊……這些都是,那麼咒語都不靈了、就破掉了。唯有準提咒什麼都不管。

不過你心裡不平靜呢,念一下;身上沒有洗乾淨,或者在廁所,都可以唸。

(南師示範念法)不念出聲,意念也可以。這是淨法界咒。

所以,咱们在供佛修法前,可以先念这个净法界咒二十一遍,每七遍加“梭哈”。

念诵的时候要观想,在自己的头顶上,这个LA种子字,发出白光照射自己,以及所处地方的山河大地,观想的范围越广大越好。

凡白光所照射到的自身,即刻转化成为清净身,所在的大地,全都转变成了最清净的净土了。

再念护身咒二十一遍,同样是在每七遍的后面加念“梭哈”,并加金刚印印身,这样,供佛的修法也就圆满了。

七、超越第六意识的作用

学习佛法时,我们经常会说一个词,叫作“不可思议”,按照我们的习惯来理解,是表示“很神奇,超乎日常经验”,这是从修行结果上来讲。

但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意思,或许也是它的本意,就是不要用“思”(想象、揣度、思考)和“议”(讨论、描述),这是从修行方法而言。

一切真言修法,以信为入道之门,所谓诚则灵,不诚,则念一辈子都没用。

日常但凡有所疑惑,都可以思议,如果什么都不去思议,哪里来的真理?

但真正到了念修的时候,就不能存有任何的疑惑。

密咒本身是超越第六意识的作用,而思议却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密咒所蕴含的密意,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就说过,只有佛与佛才能通晓,即使登地菩萨也无从通晓。

佛陀还说到,凡是能说出本咒的菩萨,至少也是八地菩萨以上,八地以上的菩萨,事实上已经是智同诸佛,只是功德还未得圆满而已。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为什么同样的经文或真言 在不同的佛经里 会出现不一样的音译呢》,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一个和文字“纠缠不清”的琢玉人

一个和文字“纠缠不清”的琢玉人

...代刚卯制式横放斜竖排刻字,正好契合了《九百佛品》的经文。还有一些闲章和运用北魏造像凿刻的佛影,做了设计,更增禅意。佛名崇拜是佛教史上的一个与礼忏密切相关的重要现象,《佛说佛名经》里也曾说“若善男子善女...

2016-03-12 #经典句子

没文化的茶文化丨浅识佛和禅丨佛法不二 茶禅一味

没文化的茶文化丨浅识佛和禅丨佛法不二 茶禅一味

...,譬喻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议论及授记。经文内容分长行、重颂、孤起三种体裁。一、长行:直说法义。经文字句不拘多少。通篇一长行一长行的叙述开示,其特性是“直说法义”,为一切佛经的主要文式。《大...

2009-06-10 #经典句子

学佛l学法l学佛入门l佛性l(经文阁)

学佛l学法l学佛入门l佛性l(经文阁)

注音佛经(珍藏版)1.学大方广佛华严经2.学妙法莲华经3.学大佛顶首楞严经4.学华严字母(学唱全集)5.学僧伽吒经6.学佛说阿弥陀经(日诵式)7.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龙藏原译本)8.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留支译本)9.学能断金...

2011-11-14 #经典句子

器物上的奇怪符号和文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器物上的奇怪符号和文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或是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经文咒语,或是一些我们根本不认识的外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驱散迷雾——破译奇怪文字,寻找它们背后的真实。道教符箓道教为中华本土宗教,玄深之处在于符箓,...

2010-09-21 #经典句子

茶叶从中国起源 为啥英文里茶的读音跟中国不一样:福建人惹的祸

茶叶从中国起源 为啥英文里茶的读音跟中国不一样:福建人惹的祸

...土缺乏的东西,所以在命名的时候往往会根据中文的读音音译成外语,比如功夫对于“kong-fu”,豆腐对应“tofu”,在读音上都是接近的。而茶叶从中国起源,为啥英文里茶的读音跟中国不一样呢?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很多东西...

2010-01-04 #经典句子

梁继红 米玉梅:武威西夏文献的版本特点及价值

梁继红 米玉梅:武威西夏文献的版本特点及价值

...术的创新之一。武威泥活字印本佛经《维摩诘所说经》,经文内容使用泥活字印成,但经名与经文之间的仁宗尊号题款,字体小于经文,书写刻印风格与经文迥异,具有木雕版的特点,显然是同一人一次写刻在一块长条形木板上...

2008-05-26 #经典句子

佛教:《华严经》中的四句话 越读越开悟!

佛教:《华严经》中的四句话 越读越开悟!

...对于我们学佛人来说,善知识常可遇而不可求,因为通过经文可以看出,善知识要对佛法有极深的造诣。再者善知识还要有大慈悲心,当我们在修行上遇到障碍时,能从旁点化,让我们疑云骤消,茅塞顿开。一部《华严经》,皇...

2023-04-29 #经典句子

西冷牛排和菲力牛排到底有啥不一样?看英文就知道了!

西冷牛排和菲力牛排到底有啥不一样?看英文就知道了!

...熏制而成的,英文叫做bacon,中文“培根”就是由这个词音译而来。好啦,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干饭人都学会了吗?如果对你有所帮助,别忘了转发+点赞+收藏哦~

2008-11-2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