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对话周忠和院士:好科普离不开人文情怀

时间:2015-10-04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倡议科普伦理是科学与人文结合的体现,二者要互相引导,好的科普是离不开人文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28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新京报讯(记者 李玉坤 实习生 谢雁冰)近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五单位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份《科普伦理倡议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倡议科普伦理是科学与人文结合的体现,二者要互相引导,好的科普是离不开人文情怀的。

日前,在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周忠和作了题为《科研人员做科普:一些问题的思考》的主旨报告。摄影/张星海

科普要传播科学精神

新京报: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你作了题为《科研人员做科普:一些问题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你觉得科普是要“普”什么?

周忠和:我觉得科普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精神。我个人理解的科学精神包括12个字:求真务实、理性质疑、探索创新,简化为六个字就是:求真、质疑、探索。科普是科学文化与全民科学素质的需求。

新京报:你觉得目前在我国进行科普工作,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

周忠和:目前,民间的科普以媒体和志愿者为主,科普兼职人员多,专业性和稳定性欠缺。官方的科普指派性强、任务性多,原创高水平的作品较少。

从传统上看,中国过去是轻自然教育、重人文教育的。过去的人文与我们今天说的人文还不完全是一回事,科学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同时,在我国存在一些科学家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做科普的现象,有人称之为“四不”窘态。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上来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愿意与公众交流,也愿意与媒体打交道。

新京报: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做科普的现象?

周忠和:不愿、不屑、不敢是认识问题,不擅长是能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目前有的人做科普是在踏实地做科普,但也有少数的人做科普是为了宣传,打着科普的旗号,宣传自己,宣传单位。其中一些踏实做科普的人也会被说成是自我宣传,造成很多科研人员存在顾虑。

新京报:那又有哪些利好?

周忠和:首先,大的政策环境肯定是好的。其次,互联网发展带来了文化改变,科技自身及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或许会打破科研人员与公众之间的障碍。科普对科学家职业生涯的损害可能在降低,而带来的益处在增加。同时,挑战其实就是机遇。中国处在一个对科技高度重视的年代,如果科技人员可以做点事情,普及的理念和知识为公众所接受,或提出的建议为国家所用,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新京报:你觉得科研人员怎样才能做好科普工作?

周忠和:不搞政策一刀切,譬如,不硬性将科普作为所有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价值导向的引导比奖励更有效,重大科研项目包括科普预算及社会影响评价,比科普奖励更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普也有知识产权问题,成熟的科普市场,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科研人员什么时候做、如何做科普,要根据职业阶段权衡。

还要重视与媒体的互动,要重视公民科学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影响在这些渠道做科普的人,或者参与科学新闻的撰写等。同时,科研人员应及时响应社会需求,发挥应急科普的功能,满足时效性的需求。最后,科研人员做科普最需要保持谨慎,权威性与公信力是最大优势。

科学与人文需互相引导

新京报:9月5日,你出任中科大人文学院院长,你觉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周忠和:科学和人文我觉得需要一定的对话,需要结合。社会光有科技是不够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不同的研究内涵,对社会有不同的贡献。

如果把社会比喻为车,那么科技是发动机,人文就是方向盘和刹车。但实际上,科学和人文从来都不是分割的,科学除了提供技术发展的原动力,还可以推动人文的发展;人文的进步同样也能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比如达尔文,他的学说解放了人的思想,带来一场人文革命,影响了宗教、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像我熟悉的进化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这是最典型的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门现代自然科学。

改变对科学的认识,离不开人文教育;科学精神的弘扬,会推动真正的人文发展。好的科普也是离不开人文情怀的。

新京报:9月24日,我国首份《科普伦理倡议书》的发布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周忠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基因技术、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涉及敏感的身份、意识、宗教、心理学等问题。出现了科技发展超过科学伦理的问题。科学伦理、科学哲学是人文关注的问题,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还是要强调一些交叉,互相引导,形成正确的方向。科普伦理是科技伦理的自然延伸。

科普是打开窗,解放好奇心

新京报:从读研时写科普文章开始,你为什么会一直坚持做科普?

周忠和: 我一开始做科普是做着玩的,没那么夸张的。

第一,有点小兴趣。读研究生时,我通过写科普文章,感觉能把事说清楚,别人一鼓励,兴趣就更大。第二,小小成就感。自己研究的领域比较窄,如果把它科普出来,可能就有更多人感兴趣,觉得更有价值。第三,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来说,我觉得做点科普,对研究有一定促进作用。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好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做科研既需要写论文,也要和同行及圈外的人交流。

新京报:你觉得应该如何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周忠和:我们现在有一个误区,总觉得兴趣需要培养,其实兴趣更多出自好奇心,是天性。人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是一种生存能力,许多动物也具有好奇心。重点是不要扼杀好奇心。当然了,适当引导是可以的,但想办法呵护、激发被压制的好奇心尤为重要。对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来说,要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引导,为他打开很多扇窗。

■ 人物简介: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古生物学家。曾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第九、第十任所长,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实习生 谢雁冰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项玲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对话周忠和院士:好科普离不开人文情怀》,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专家:有深厚人文情怀是衡量一名好医生的关键

专家:有深厚人文情怀是衡量一名好医生的关键

...伟大的抗疫精神闪烁着医学人文之光。“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医学人文建设,“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更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技术水平,也要有更广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的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洪...

2020-07-11 #经典句子

从大疫到大治——人文光辉和科学精神在碰撞中迸发智慧火花

从大疫到大治——人文光辉和科学精神在碰撞中迸发智慧火花

...进则退。”从大疫到大治,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离不开科学精神。论坛主持人白岩松表示,“科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人类对真理的捍卫,对事实的捍卫,对未来永远的好奇。”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

2014-05-04 #经典句子

第三届国际青年人文对话大会举行 10余国学者探讨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第三届国际青年人文对话大会举行 10余国学者探讨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生活。”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讲席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社会科学院院士大卫·沃克尔认为,当前我们面临非常严重的国际问题和挑战,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鼓励年轻人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团结一致、互相沟通、建立...

2014-06-19 #经典句子

对话院士:在抗击疫情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对话院士:在抗击疫情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要成为大专家、医学家,缺一不可。”人类应对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而科学与人文并重有助于更好地抗击疾病。陆林院士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需要科技来搞清楚病毒的规律、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和...

2023-12-28 #经典句子

医学人文回归路 医者担当写新篇——中国医学人文好书榜

医学人文回归路 医者担当写新篇——中国医学人文好书榜

...科协名誉主席、著名学者、病理、生理、药理学家韩启德院士说:“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在生病的时候尤其需要得到人性的关怀。医护人员是医学温度的主要传递者,要能体会‘性命相托’的凝重,做一个有...

2024-01-15 #经典句子

艺术|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郭文景交响作品 对话自然人文 彰显中国情怀

艺术|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郭文景交响作品 对话自然人文 彰显中国情怀

10月10日,作曲家郭文景交响作品音乐会亮相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本场音乐会以“心灵的远游”为主题,集中演绎了四部郭文景在21世纪创作的交响作品。在指挥家黄屹、中国爱乐乐团、竹笛演奏家唐俊乔和女高音歌唱家...

2007-02-16 #经典句子

关于虎溪人文景观 你了解多少?

关于虎溪人文景观 你了解多少?

...。邓稼先雕像位于北门进校主干道旁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钱学森雕像位于北门进校主干道...

2015-03-17 #经典句子

联播+|科技工作者日 重温总书记这三句话

联播+|科技工作者日 重温总书记这三句话

...工作者为此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令人感动。”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2023-12-0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