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成语“鹅湖之会”是怎么回事?源于800多年前的一场史诗级辩论

时间:2014-12-30

参加辩论的一方是朱熹,另一方是陆九渊和他的哥哥陆九龄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30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公元1175年的一天,信州(现在江西省铅山县)北边的鹅湖寺里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参加辩论的一方是朱熹,另一方是陆九渊和他的哥哥陆九龄。

朱熹和陆九渊是什么样的人物?他们辩论的内容是什么呢?这就得从头讲起了。

朱熹小时候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刚刚会说话的时候,父亲指着天对他说:“这是天。”朱熹马上就问:“天地上面是什么东西?”这可把父亲问住了。邻居为了盖房,运来了一大堆沙子。许多跟朱熹一般大的孩子见了沙堆,就爬来滚去地打闹开了。唯独朱熹坐在那里,用手指在沙子上画来画去。人们走近一看,原来他是在画八卦。幼年时代的朱熹就对天地、八卦一类的东西发生了兴趣。长大以后,他喜欢钻古书堆,研究哲理一类的问题。

朱熹在继承前人的学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识,创立了一套理论。他的理论中心是一个“理”字。他认为“理”是在一切事物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的,并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世间一切事物都是遵循着“理”在运行、变化。朱熹还举了浅显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理论,他说:“比如夏天人们拿手中的扇子,这个东西就是个扇子的道理。扇子就是应当样做,应当这样用的。这就叫做形而上的道理。”按照朱熹这套形而上的理论,“扇子的道理”是在纸扇、蒲扇、鹅毛扇等一切扇子产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的;任何一把扇子,都是这“扇子的道理”的体现。

他这种说法是属于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者自然然不能同意。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上只有在人们根据用手掌或其他薄片状的东西能扇出风来的道理,发明了扇子以后,才会有关于扇子的认识,总结出“扇子的道理”,并且用纸、绢、麦秆、蒲葵叶、竹篾、等做原料,制作出了圆形的、桃子形的、折叠式的各种各样的扇子。如果象朱熹说的那样,“扇子的道理”早于一切扇子之先就已经存在,那么这个道理又是根据什么总结出来呢?的难道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人们能凭着空想想出一套道理来吗?由此可见,朱熹认为“理”在一切事物之先就已存在的理论,是唯心的。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他发挥了汉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说”,认为这些都是“天理”,是绝对不许违反的。“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臣、父子、夫妻之间是绝对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常”就是“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朱熹认为违反三纲五常的是“人欲”,例如,劳动人民被暴君压迫得生活不下去,起来造反,要求获得生存的权利,要求食饱衣暖,叫做“人欲”,是违反“天理”的,是大逆不道的。

陆九渊在幼年时候也有些古怪。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解答不了。他废寝忘食地苦苦思索着。后来,他从古书中读到“宇宙”二字,老师给他解释说:“四方上下叫宇,古往今来叫宙”。这一下他忽然明白了,说:“原来宇宙间的事就是我的分内之事,我的分内之事就是宇宙间的事。”

从此他创造了一套“心即是理”的理论。他说:天之所以给我的,就是这个心。凡是人都有心,心就都具备着理。因此,心就是理。”陆九渊认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及孝悌、仁义等等封建道德,都是每个人的心所固有的,只要能把这固有的道德发扬出来,人世间就太平了。

他这种主张看起来是以自我为中心,其实这个“我”却要受封建道德的约束。所以陆九渊的主张也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也是个唯心主义者。

陆九渊跟朱熹的不同点是:朱熹认为“理”是在一切事物之先就客观存在的,这种说法哲学上叫做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认为“理”存在于人们的心里,人的主观意志能体现“理”,这种说法哲学上叫做主观唯心主义。尽管两个人的说法不同,可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维护封建统治。

既然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唯心主义者,都是为维护封建服务的,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展开辩论呢?原来他们的立论角度不同,各人抓住一个片面加以发挥,再加上封建社会文人相轻的风气,所以他们互不服气,才展开辩论的。而辩论的中心是关于求学问的途径应当怎么做。

在辩论会上,朱熹说:一个人要想懂得道理,就要“泛就要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也就是说,为了求学问,什么书都要看,都要读,只有这样,才能在博的基础上归结到精深的道理上来。陆九渊和他的哥哥陆九龄则认为应当“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意思是说,应当先唤起人的道德之心,然后才能让他去读很多书。

朱熹认为陆九渊的学说太简单了;陆九渊为朱熹的学说太支离破碎了。他们唇枪舌剑地辩来辩去谁也驳不倒谁,结果大家拂袖而起,不欢而散。

鹅湖之会以后,朱熹和陆九渊曾经一度和好。有一年,朱熹在南康军(现在江西省星子县)做官,陆九渊去拜访他。朱熹请陆九渊在他主办的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深受学生们迎,所以朱熹也不得不夸奖陆九渊讲得好。

可是后来两人在通信之中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两年之久。争辩的内容都是些对哲学名词的看法。结果又是谁也驳不倒谁。

在当时的社会上,朱熹的名气比陆九渊大,门徒很多,影响力远远超过了陆九渊。俗话说:树大招风。朱熹在官场上不顺利,曾经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宋宁宗赵扩在位的时候,朱熹的学说一度遭到禁止,被称为“伪学”,他的门徒被称为“伪学逆党”。有人甚至上书给宋宁宗,要求把朱熹斩首示众。

后来,直到宋理宗赵昀即位以后,认为朱熹的对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是有利的,于是才给朱熹恢复了名誉。这时候,朱熹已经去世了。从此以后,朱熹生前注解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五部经典相提并论,合起来叫做“四书五经”,被定为读书人的必读课本,朱熹的牌位也被送进了孔庙。从这以后,朱熹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一位地主阶级思想家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成语“鹅湖之会”是怎么回事?源于800多年前的一场史诗级辩论》,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碧水绕丹山 千古儒释道 武夷山的历史与文化

碧水绕丹山 千古儒释道 武夷山的历史与文化

...想的火花因碰撞而更耀眼。这场盛会,便是后世所称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三百余年后,王阳明为避宦官刘瑾之害,逃遁到武夷山的一间道观。他在武夷山遍访名胜,瞻仰朱熹所创办的紫阳书院,蛰伏月余后前往贵州龙场,...

2012-12-02 #经典句子

「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姑妄听之

「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姑妄听之

“姑妄听之”中的“姑”为暂且的意思;“妄”即随便、胡乱的意思。“之”为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这一成语是说:姑且随便听听,不一定就相信。典故出自战国时宋国人庄周在他的著作《庄子·齐物论》中讲的一段故事...

2007-08-03 #经典句子

又是温州人!成语“一筹莫展” 源于南宋名臣蔡幼学的一句名言

又是温州人!成语“一筹莫展” 源于南宋名臣蔡幼学的一句名言

“一筹莫展”,是中国人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如果你细究出处,会发现它与南宋名臣、温州人蔡幼学有关。《宋史 蔡幼学传》中提到,宋宁宗即位,诏求直言,蔡幼学在上奏中,有“多士盈庭而一筹不...

2009-06-17 #经典句子

“百县百日”文旅消费季│铅山全新推出4条精品旅游线路

“百县百日”文旅消费季│铅山全新推出4条精品旅游线路

...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鹅湖书院石塘镇:纸业文化、红色文化、古建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手工文化等在这里蓬勃发展、各放异彩。凭借着...

2018-10-23 #经典句子

花千树下神侃成语典故之“美芹悲黍”—最像乔峰大侠的词人辛弃疾

花千树下神侃成语典故之“美芹悲黍”—最像乔峰大侠的词人辛弃疾

...约我与朱熹在铅(yán)山紫溪效法十年前声名远扬的“鹅湖之会”畅谈世事,商议恢复大计。虽然朱熹因故推辞赴会,我却殷殷期盼着同甫的到来。到了约定的那日,我足足等了一整天也没见到同甫的身影,心下琢磨可能是近...

2016-11-20 #经典句子

“吾心即宇宙 宇宙即吾心” 读懂了这句话 一个人必会强大

“吾心即宇宙 宇宙即吾心” 读懂了这句话 一个人必会强大

...邀请,在铅山鹅湖寺与理学家朱熹有了一次会谈,史称“鹅湖之会”。陆九渊与朱熹的治学方法差别很大,陆九渊主张先正本心,心念正了,一个人学东西就很快,如鱼得水,而且所学的都是精华,不会因为学知识导致内心受到...

2013-10-29 #经典句子

古今词语意义的改变 这个成语成了最大“受害者”!?

古今词语意义的改变 这个成语成了最大“受害者”!?

...,是我国古代至今血统最“纯净”的教派,土生土长,起源于开山鼻祖老子,信奉“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其主要思想被用在国家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著名的有“文景之治”,其他如“开元盛世”、“贞观之治...

2008-05-19 #经典句子

成语典故:学富五车=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成语典故:学富五车=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宋国人,曾任梁相,人称惠子。惠师以善辩立名,爱与人辩论,尤其爱与天下辩士之流怪辩。惠施和公孙龙同为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是战国时代九流十家之一, 乃当时的一个学派,其学说在循名校实,立名词概念并依照其名...

2020-09-1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