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阿诗玛》享誉世界被译成七国文字 手稿时隔60余年在汉保存完好

时间:2013-05-27

在云南省石林地区流传着能歌善舞、美丽聪颖、不畏强权的阿诗玛传说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35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王荣海 摄影记者 邹斌

通讯员 郝利红

“阿诗玛像荞叶,长得嫩汪汪,只知道高兴,不知道悲伤。”在云南省石林地区流传着能歌善舞、美丽聪颖、不畏强权的阿诗玛传说。

《阿诗玛》是流传于撒尼族人民口头上的一首长篇叙事诗。1952年,女作家黄铁等文艺工作者到撒尼族聚居区——路南县圭山区发掘整理《阿诗玛》。1954年,《阿诗玛》经发表后立刻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英、法、俄、德、日等七国文字出版,《阿诗玛》也因此传遍祖国大地和世界各国。

2014年11月21日,叙事长诗《阿诗玛》第一作者黄铁,带着这一美丽的传说离世,安眠在武汉市龙泉山脚下孝恩园,享年95岁。2021年清明节临近,极目新闻记者来到其子黄子江家中看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创作的手稿依然保存完好。黄子江为记者讲述了黄铁生前的经历及留下的家风故事。

青年黄铁

泛黄《阿诗玛》遗稿

“这都是母亲留下来的宝贵手稿资料。”3月19日,在位于汉口的黄子江家中,他将20册厚厚一摞,上世纪50年代,黄铁在发掘整理《阿诗玛》时留下的手稿摆放在客厅。

极目新闻记者翻阅《阿诗玛—云南撒尼族叙事诗(初稿)》,封面底部落款“云南人民文工团圭山组收集讨论,黄铁、杨知勇、刘绮执笔改写,1953年10月8日。”泛黄册子上,一笔一画中,好似穿越了时光,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黄铁为首的文艺工作者,在大山中,与当地撒尼族人聊天采风的画面。

阿诗玛手稿

1953年5月,云南省在全省文艺工作会议后, 时任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的黄铁建议,云南省人民文艺工作团组成一个小组,到撒尼族聚居区——路南县圭山区进行《阿诗玛》的发掘工作,黄铁和文工团副团长杨知勇、女作家刘绮一起担起整理《阿诗玛》的重任。

“我们与撒尼人同劳动、同生活、同学习,从撒尼语言开始。逐渐对撒尼人民的社会形态、经济状况、风俗习惯有了初步的了解。”作家刘绮后来回忆道。

《阿诗玛》在云南圭山地区家喻户晓,传诵已久,每当村子里有喜事儿,老人们总会举杯高唱阿诗玛,年轻人遇到挫折,也会吟唱阿诗玛,从中得到鼓舞。撒尼人总说,“姑娘都是阿诗玛,小伙子都是阿黑。”

在《阿诗玛》的整理中,黄铁和同事们面对着20份杂乱无章的口述材料,其中只有3份较完整“有的传说相互之间在故事情节上矛盾,有的只有故事没有诗句,有的只是故事片段,有的还是散文体形式。”而且,阿诗玛的传说和故事在流传中一直在变化,并没有固定成型的故事框架。

经过半年的整理,黄铁带领小组将阿诗玛的故事整理完成:农家姑娘阿诗玛因为善良美丽被头人热布巴拉看上,热布巴拉要让阿诗玛嫁给儿子阿支。阿诗玛坚决不从,热布巴拉派人将阿诗玛抢走。哥哥阿黑闻讯赶回救援。阿支提出要和阿黑比赛一决胜负,又企图放虎伤人。阿黑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门和大厅的柱子。阿支只得将阿诗玛释放。但是,热布巴拉买通崖神放洪水将阿诗玛淹死。阿黑伤心地呼唤着她的名字,但只有石崖回应着亲人的呼唤。

整理好的长诗《阿诗玛》于1954年1月30日在《云南日报》发表,引起轰动,被各大报刊转载,被译成英、法、俄、德、日等多国文字出版。

“此后,母亲黄铁与阿诗玛紧紧连在一起,她还写了大量诗歌、评论、散文、论文等。发现和培养了杨丽坤、王苏娅等许多优秀文艺人才,为云南文化的发展、文艺的繁荣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其子黄子江对记者说道。

黄门三杰扬名荆楚

“我母亲出生在武汉一个早期革命家庭。”黄铁原名黄宏世,1919年10月生于武汉。她的父亲黄负生是武汉地区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之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黄负生和陈潭秋、包惠僧,一同为湖北武汉地区党的负责人,任宣传部长。其主编的《武汉星期评论》与湖南《湘江评论》遥相呼应。

黄负生1923年牺牲,1945年被确定为革命烈士。毛泽东评价其“湖南有个蔡和森,湖北有个黄负生”。

黄铁兄长黄钢,后在延安鲁艺毕业,是中国著名报告文学家和新闻记者,党的文艺工作领导干部。1938年,黄铁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后,曾在延安抗大、中共中央党校、延安女大和鲁艺文学系学习。

当时在延安,兄妹俩被称为“钢铁兄妹”。

新中国成立后,黄铁参与筹备创办了武汉市文联和云南省文联。1952年秋,黄铁调至云南工作,在后来长达28年的时间里,她筹办了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黄门三杰,扬名荆楚,负生铸钢铁”。生前,黄子江给母亲拟定了这副挽联,对她这一生进行了概括。

优良的革命传统会代代传

黄铁对武汉感情深厚,她为独子取名即寓“扬子江”。黄铁晚年一直在汉深居简出,笔耕不辍。“记得婆婆晚年总是待在书房写作。”在黄铁最后的十余年,儿媳陈红珍一直在照顾着婆婆,她回忆婆婆虽身患多种疾病,但是能够自己做的事,从来不让别人帮忙。

老年黄铁

黄子江回忆,母亲临走前,曾两次叮嘱他:自己走后,一切从简,不要麻烦组织。有一次,武汉市文联领导来医院探望,她正好睡着了。醒后,她责怪儿子,不应将自己病重的消息告诉组织。

黄铁晚年患多种疾病,2014年11月21日晚在武汉市第六医院因病辞世。黄子江尊重母亲的遗愿,只通知亲友,为母亲简单办了丧事,为了不惊动左邻右舍,连花圈也没买一个。

第二天,得知消息后,武汉市文联领导赶至黄铁家中慰问。“没想到,老前辈轰轰烈烈一生,却这样不声不响走了,令人敬仰。”

其子黄子江在整理母亲手稿

“母亲一生总是对生活充满希望。”黄子江说,尽管母亲黄铁一生也遭遇过坎坷,但她对革命一直有着坚定信念,从没有放弃。”这是黄铁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黄子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黄铁离世前,已是四世同堂,不管是孙女,还是重孙,“母亲一直对我们进行言传身教,告诉我们面对生活要不屈不挠。”黄铁说,母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会一直继承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阿诗玛》享誉世界被译成七国文字 手稿时隔60余年在汉保存完好》,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2019中国石林阿诗玛文化旅游节开幕

2019中国石林阿诗玛文化旅游节开幕

...象征。石林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被誉为“歌舞之乡”、“摔跤之乡”、“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尤其是美丽的“阿诗玛”,不仅是石林文化旅游长...

2013-05-09 #经典句子

“2019中国石林阿诗玛文化旅游节”在石林县城双龙广场拉开帷幕

“2019中国石林阿诗玛文化旅游节”在石林县城双龙广场拉开帷幕

...象征。石林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被誉为“歌舞之乡”、“摔跤之乡”、“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尤其是美丽的“阿诗玛”,不仅是石林文化旅游长...

2013-02-21 #经典句子

阿诗玛文化旅游节举行彝族民间器乐比赛

阿诗玛文化旅游节举行彝族民间器乐比赛

日前,2019中国石林阿诗玛文化旅游节彝族民间传统器乐演奏比赛圆满结束,弥勒市阿细跳月协会荣获本次比赛合奏类一等奖。彝族民间器乐比赛在阿诗玛文化旅游节举行比赛现场本次比赛以街道(乡镇)和在石林注册登记的本...

2013-12-12 #经典句子

伏尼契手稿:文字 插图无人能识 炼金术士秘密还是未知文明?

伏尼契手稿:文字 插图无人能识 炼金术士秘密还是未知文明?

...7世纪)。在试图破译文本的众多人中,有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密码学家、艺术史学家、情报专家以及化学、法律、数学、中世纪哲学和其他领域的学者。这些专家已经出版了几本关于伏尼契手稿的论文。甚至一些评论家认为...

2007-04-26 #经典句子

伏尼契手稿被人工智能破解了 科学家确认密码由希伯来语所组成!

伏尼契手稿被人工智能破解了 科学家确认密码由希伯来语所组成!

...以来,许多历史学家和密码学家试图解开它的意思,包括世界大战二期间的密码破解者,但都没有成功。虽然有些人把伏尼契手稿当作是恶作剧,但现代科技的运用早已暗示书中有“真实的信息”存在。现在,阿尔伯塔大学的电...

2023-10-25 #经典句子

在现代文化名人手稿中 鲁迅的手稿最为规整

在现代文化名人手稿中 鲁迅的手稿最为规整

...的“舌”简化成了“又”,这可说十分罕见。鲁迅是学古文字的,有时候在文字功底相当的熟人(例如钱玄同、胡适)之间,也爱玩一点文字游戏,但是并不过分,也不卖弄学问。总体上,凡是给一般人看的文字,绝对是清晰、...

2023-09-02 #经典句子

「游戏课堂」一文解析阿泰尔手稿 大导师真是个被刺客耽误的天才!

「游戏课堂」一文解析阿泰尔手稿 大导师真是个被刺客耽误的天才!

...能去逆时代而发展。大导师正是因为他用这些发展眼光看世界,才能成为刺客组织教科书上领袖般的人物。手稿七:在第七篇手稿中,阿泰尔提到了另一个女子,阿德哈。这是在掌机游戏《刺客信条阿泰尔编年史》中的故事。这...

2012-10-11 #经典句子

享誉世界的文坛怪杰 亨利·米勒十句语录 流露出叛逆与自由精神

享誉世界的文坛怪杰 亨利·米勒十句语录 流露出叛逆与自由精神

...沉浮,经受过褒贬,如今已成为另类文学代表,声望远播世界各个角落,名声一度超过海明威、福克纳。他是文坛旷世奇才,作品中充斥着叛逆,被众多知名文坛名宿称为现代欧美文坛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

2012-07-1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