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北大文研院特别推送|段晴教授主讲“天灾人祸所生发的信仰与习俗”

时间:2013-04-02

3月以来,多位北大人文社科各领域学者聚合在文研院微信公众号特别推送这一新栏目,以视频的形式,回溯古代历史文明,反思当前世界格局,针对现代社会的特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31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特殊形势,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文研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等线上平台,联通着遍布海内外的学者网络,源源不断地传递学术讯息。3月以来,多位北大人文社科各领域学者聚合在文研院微信公众号“特别推送”这一新栏目,以视频的形式,回溯古代历史文明,反思当前世界格局,针对现代社会的特征和国计民生等重要学术问题展开深入分析。第五期视频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3月24日,段晴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为栏目录制视频,主题为“天灾人祸所生发的信仰与习俗——基于古代于阗文明的观察”。经过后期剪辑及整理,视频及文字稿已于近日在文研院公众号和官方网站推出。

讲座海报

历史上灾祸与人文现象往往相伴而生,新的民俗、信仰的形成是灾难退却之后的残迹与遗存。段晴多年来致力于于阗语文献的研究,曾在文研院就于阗王国的民族、社会、宗教等问题带来多次讲演,而本次视频讲座,她将眼光特别投向天灾人祸降临之下的于阗人,考察其应对方式及背后的信仰和理念。

段晴简要介绍了古代于阗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文明交往中的特色。她以敦煌藏经洞的于阗语文书《尉迟达磨王的颂词》为例,指出其中的一个语句就涵盖了印度文明、斯基泰文明与中华文明,从而印证处于丝路南道的于阗王国曾是多元文明的中转枢纽。段晴分别就天灾和人祸两个方面讲述其中生发的人文现象。多种证据显示,大约4世纪时,于阗王国曾经历了一场由于气候变化而导致的特大干旱,而《大唐西域记》记载的“龙女索夫”的传说反映了于阗王室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在这则传说中,虽然实行的是中原也有的人祭,但牺牲贵族勇士以祭山川河流则是斯基泰人特有的古代习俗。段晴因而指出,于阗人是最后的斯基泰人,虽然普遍接受了佛教信仰,但至少在精神层面依然保留了斯基泰人的原始信仰。这种原始信仰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对天和自然的敬畏。

段晴教授在录制现场

段晴提到,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又体现在人与天的交换关系上,《歌者奥义书》等早期印度教文献对此有清晰的表述。而为了实现人与天的交换,各种适时的祭祀仪式应运而生。通过对比婆罗门教的祭祀活动,段晴认为,斯基泰人的原始信仰中肯定含有大量宰杀牲畜以祭祀天神的习俗。图瓦地区具有200匹殉葬马匹的斯基泰人大墓,以及《后汉书·班超传》中对巫师借口取马祭祀的记载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她进而指出,杀生祭祀就是在人与天的交换关系中,人类试图安抚天神的手段,是一种因自然灾害而生发的人文习俗。“龙女索夫”的传说不仅说明6世纪中叶的于阗人仍没有放弃对自然和天神的崇拜,而且反映了他们关于人转变为神的观念。根据新疆洛浦县博物馆的几幅氍毹,段晴教授解开了古代于阗人如何变神的奥秘。

在介绍了古代于阗对旱灾的应对之后,段晴围绕于阗人的佛教信仰,继续探讨人间灾难所生发的信仰与习俗。她提出,佛教是真正致力于人类社会的以人为本的宗教,而各种人祸的存在是促使佛教不断发展的动能之一。佛教最基本的理论认为,人处在轮回当中,整个轮回充满苦难,终极目标就是摆脱轮回、摆脱苦难,因此佛教的发展一方面形成了更深入的哲学阐述,另一方面也衍生出赐福社会的宗教仪轨。通过考察曾经流行于古代于阗的佛经,段晴教授发现,其中除宣讲大乘佛法的外般若经类经书外,以具有祈福攘灾功能的陀罗尼类佛经居多。她认为,这些佛经的流传必有特殊原因——正是由于人类社会灾祸横行,佛教就必须具备攘灾功能才能够赢得广泛的信众。从《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相关语句看,观音菩萨显然是专门为救苦救难而设计的。而且,这些陀罗尼经还富有因地制宜的特色,为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民众的驱邪避难的需求而分别进行创作。如印度佛教《五护经》,就是专门针对气候湿热、毒蛇毒虫出没的印度东北部地区而创作的。此外,于阗故地的人们还形成了佩戴佛寺为其量身定制的护身符的习俗。

于阗王室御医书写的契约

段晴将目光转向于阗疾病和瘟疫流行时所产生的人文现象。她指出,古代于阗人对待疾病有着积极的的态度,所谓积极,是指他们相信医生,相信世间总有良药可治病。在古代于阗人的观念中,天灾是人不能控制的,所以要实行牺牲,而疾病属于人祸,是需要对治的,不需要牺牲。而要解决人祸,于阗人往往诉诸佛教。佛教的陀罗尼作品中含有很多延年益寿、对治疾病的咒语,例如于阗语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既含有谶记,又含有对治的内容,从中寄托了于阗人对健康长寿以及对抗疾病的渴望。段晴进而提到,由于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精神抚慰,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这样的作品,就是人类与灾祸相处时,伴随着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而生的必然产物。最后,她向观众展示了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对治十五鬼护身符》,阐释了其中体现的古代于阗医学观念,以及他们对受胎妇女和幼儿的爱护。

在视频讲座的结尾,段晴简要回顾与总结了本次讲座的内容,并分享了研究于阗文明的心得感悟。她谈到,多年来对于阗语文献的接触令她心中升起对于阗文明的无限敬意。于阗人作为最后的斯基泰人,不仅有着对传统信仰的执著,又是富于创新的,能够接纳所有善好的信仰。它遭受着无数自然灾祸的侵蚀,在大漠边顽强地生存了千年以上,如今留存的护身符及他们的观音信仰,其实都是于阗社会苦难的镜像。而以于阗文明反观今日,段晴提示,疫情终会改变我们的一些习俗甚至是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更有意识地关注疫情之中的人文精神层面,促进有益于社会的的习俗的形成。

2020年2月以来,文研院调整既有的活动形式,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与中英文网站等媒介,陆续开设“丝路现场”“海外来信”“线上展览”“读书的风景”“疫情下的省思”等十余项新栏目,继续凝聚学者,服务学术。更多的学术精品内容,将继续通过文研院的平台呈现,敬请关注。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北大文研院特别推送|段晴教授主讲“天灾人祸所生发的信仰与习俗”》,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张美荣散文力作推送:闲话写对联

张美荣散文力作推送:闲话写对联

...化而又敬重文化。受认识的局限,他们在说话、办事甚至信仰上,或多或少带点唯心的观点,也就不足为怪了。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是值得肯定的!用写对联来祈福求财,表达美好愿望的民俗,实属有趣!这大概也是...

2024-01-03 #经典句子

民俗是指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在汉代 己通用“风俗”一词

民俗是指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在汉代 己通用“风俗”一词

...程中所形成的习俗和风尚等总称。它主要包括民间风俗、信仰习俗、生活习惯和民间文学,是重要的民间文化。”由此可知,民俗是民间习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生产生活文化民俗事象复杂纷繁,在...

2010-04-06 #经典句子

山与海:福建的世界文化遗产

山与海:福建的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体现的是融合了古闽越族文化、道教、佛教等各类信仰的名教文化,闽西的客家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体现的是客家族群文化,以上二者与福建的山紧密联系,为后者所塑造。闽南的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厦门鼓浪屿历史国际...

2017-07-09 #经典句子

广德市桃州镇:习俗里话中秋家庭间颂文明

广德市桃州镇:习俗里话中秋家庭间颂文明

...让更多的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未成年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桃州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负责人表示。背古诗、听故事、做灯笼,这场桃州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大家在习俗里品味中秋,在家庭间传颂文明...

2023-05-20 #经典句子

江西赣州非遗展示|传统民俗:三僚堪舆文化

江西赣州非遗展示|传统民俗:三僚堪舆文化

...,堪称“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堪舆文化既是一种民间信仰,更是一种人居和丧葬习俗。它把人一生的平安健康、吉凶祸福,子孙后代的发达兴旺,与人的阴居、阳宅建筑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透过这一民俗现象,人们将窥测...

2014-03-01 #经典句子

高考作文辅导126(模拟考作文推送):最美奋斗者

高考作文辅导126(模拟考作文推送):最美奋斗者

...基本上就是开篇点出来由,然后就是:“做奋斗者,要有信仰”“做奋斗者,要有责任”“做奋斗者,要有勇气”三个段落堆砌。而高端点的也只是:“奋斗,是一种开天辟地的勇气”“奋斗,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奋斗,...

2023-11-12 #经典句子

“诗意 理性 俚趣” 宋朝民俗文化离不开的三种审美特质

“诗意 理性 俚趣” 宋朝民俗文化离不开的三种审美特质

...审美富有人文理性,使人们不再一味的去追寻虚无缥缈的信仰,而是更加注重自身、把握当下,这也正是宋代民俗文化中理性特质的集中体现。“澶渊之盟”过后,宋朝迎来了多年的和平生活。这段时间,宋朝的儒学文化蓬勃发...

2014-11-05 #经典句子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演变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演变

...、祭祖祀神等区别。总之,这些活动已经超越了传统巫术信仰的层次,成为维系社会良好关系的重要纽带。敬老孝亲的时代内涵。虽然传统重阳并未明确提出“敬老孝亲”的口号,但不可否认,祭祖、祈寿等习俗都含有尊老的文...

2012-01-1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