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李泽厚的情本体是用西方标准曲解中国文化的典范 学术急需去西化

时间:2012-07-20

著名的学者啊李泽厚在美国去世了,也是90多岁了。注意,是在美国去世。那么一个学者,尤其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啊,然后在美国定居,这意味着什么。那其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661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著名的学者啊李泽厚在美国去世了,也是90多岁了。注意,是在美国去世。那么一个学者,尤其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啊,然后在美国定居,这意味着什么。

那其实我之前有一个,一个观点啊,研究我们中国文化的人,研究儒家的人,如果逃离中国大陆,一定是二流的,一定是不入流的学者。实际上李泽厚他也是有这个倾向。

中国文化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义理-心性的,二是实践的。中国文化的传承有学术和实践两条线,但基石是实践线。儒家义理不仅写在四书五经中,更写在人民的实践中,写在中国大地上。逃离大陆便意味着远离中国文化之基石,缘木求鱼。因此逃离大陆的中国文化学者、新儒家们一定是浅薄之辈,是见利忘义的学术投机分子。

所以身在美国的“新儒家“余英时有儒家已成游魂说。不是儒家成孤魂野鬼,而是他自身成孤魂野鬼。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从学术上来讲,李泽厚其实属于民国遗老的这个范畴。当然如果算民国遗老的话,他还是要年轻一点啊。他是出生于1930年。但是在学术上,他确实很好的继承了这种民国的传统。

那民国的传统是什么?就是否定中国文化、全盘西化。那么从辛亥革命之后,从新文化运动之后,就在学术上主张全盘否定中国的东西,然后全盘西化。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的学术风气是这样的。

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也是用西方文化的标准去研究中国文化,那这样的话其实是扭曲的。包括对历史。我们现在为什么会有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以西方的标准去看中国的历史。然后凡是和西方不相符的就是否定她、扭曲她。

那研究中国文化也是一样的,拿西方的标准当成一个标准了。那其实西方的文化呀,从我们中国的框架来看,他是属于蛮夷的范畴。

那么我们知道啊,西方的现代文化、现代文明,他其实有一个基本的背景是什么,就是去宗教化。那就是从基督教到现代文明,他是有个所谓的世俗化、去宗教化,包括理性化,去宗教化、世俗化他就等同于什么理性化。那他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那么从西方的标准来讲,现代文明是西方去宗教化的一个产物。但是有一个问题很少人去问,就是说你说去宗教化,你真的去宗教化了吗,你去宗教化彻底了吗。所谓的去宗教化的话就是去迷信化,那你真的去彻底了吗。

那实际上来讲,只有站在中国文化的框架下,才能看清这一点。那他是没有去彻底。现代文明啊,其实是依然保保留了这种宗教因素啊,他只是在形式上来去宗教化。就是打倒神了,打倒上帝了。打倒神打倒上帝,但是你并不是说真正的去宗教化了,不是说真正的就不迷信了。

我们说迷信的话,就是说迷信一个虚构的东西。我们说宗教迷信,那就是说你这个神,你是虚构的对吧。没有神,现在大家都知道没有神。那没有神,你相信他,而且你认为他是世界上最权威的东西,是世界的本源,是世界的创造者和支撑者,那就是迷信。

当然从技术上来讲,那么去虚构这个神,然后让人去信仰,是有一种教化,道德教化的作用,所以叫宗教。也就是《周易》说的“神道设教”。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从这个认识上来讲,你是迷信。

西方现代文明他去宗教化,那他认为是一个进步,但是呢,尽管说在形式上,你打倒了上帝对吧,不过呢,在思维的深层,在基本的思维方式,你并没有真正的去宗教化,没有真正的去迷信化。

什么意思,就是现代文明因素中,尤其是现代学术中,那么他依然保留了一些虚构,一些虚构的概念,而且认为这些虚构的概念,象宗教中的神一样,是这个世界上最根本的东西啊,是世界的本体。

注意,我说这个李泽厚,他就是继承了这个民国的传统啊。就是李泽厚他的研究的套路,其实也是这样的,用西方文化的标准去看中国文化。或者说把中国文化硬塞进西方的这个框架中。

最典型一个例子就是所谓的“情本体”。李泽厚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非常引引以为傲,很自豪的是,他说自己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创新,就是提出“情本体”。

那么要真正理解情本体,就要理解西方文明基本的背景。就是刚才我讲的,是基于本体论的,是本体化的,尤其是现代西方学术。李泽厚也就认为中国文化也应该有一个本体,努力将中国文化本体化,将儒家本体化,努力为中国文化找一个本体。

于是他就认为中国文化是情本体的。很少人能够真正的能够看清楚,这个情本体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包括李泽厚自己。

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应该看清这一点,他是拿西方的文化的框架,去衡量中国文化,或者把中国文化套入西方文化。其实是一种曲解、扭曲。所以呢,李泽厚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破坏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

我们说历史虚无主义,他其实是一种比彻底的否定中国文化稍微好一丢丢,也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

所谓的本体是什么意思。这个本体啊,属于哲学概念,那其实他就是神。更准确地说,它就是去宗教化不彻底的一个产物。神的话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的支撑者,而且它是有着人的属性,与人同性甚至同形。事实上神就是人格化的世界本体。而哲学、科学的本体,只是把神中的部分的人格化属性去掉了,即去宗教化。

现代西方他说去宗教化,把上帝把神去掉了,他其实只是去掉了一部分,仅仅实现形式上的、局部的去宗教化。

神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人格化,有人的情感和理性。多神教的神甚至还有人形,有具体的神像和神庙。从多神教到一神教,事实上也是局部的去宗教化,把人形的部分去掉了,即所谓的去偶像化,实现神的抽象化。从基督教(一神教)到哲学、科学,同样是局部的去宗教化,把神的人格属性的一部分再次去掉,这次去掉的主要是人的情感,而保留了理性。

所以西方近代哲学就是以理性主义开端,其所谓的创始人是笛卡尔。

实际上,我们汉语中是不存在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的东西的,但是我们用“理性”来翻译它,实为似是而非。理性主义其实不是理性,而是迷信。这个理性不过是神去掉情感后的产物,依然是神的,依然是本体的。

笛卡尔式的理性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先验的存在于理性这个精神实体中。实际上,这个理性就是一个预设、虚构,象对神的预设和虚构一样,是不存在的。这个理性也象神一样,是人之外的一个东西,是世界的本体。

然后理性又进入到人的心里边去,这样人也就有了理性,有了知识。

所以我起了一个概念叫“芯片心”。理性就类似于一个电脑芯片,预装装了很多的知识,美好的知识。然后插到人心中,这样人也就有了理性。

理性实为去宗教化不彻底的一个产物,依然是一个类似于神的世界的本源、本体。现代的西方和古代宗教时代的西方一样,都认为世界不是独立存在的,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由世界背后的某种本源、本体所创造和支撑。在古代这个本体是神,现代这个本体是哲学的理性等本体概念,以及科学真理、客观世界、客观规律等本体概念。

笛卡尔的理性是本体,后来出现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也是本体,嗯这个跟科学有关系了。我们认为科学是最好、最正确的东西对吧,其实科学中依然包含这种本体论。科学象哲学一样,也是去西方去宗教化不彻底的产物,依然保留着宗教残余,宗教式的预设和迷信。

也就是说哲学、科学都是新的宗教形态、意识形态。

顺着这个路子,我们才能真正明白李泽厚的“情本体”是怎么回事。

李泽厚研究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化很重情感。事实上,这个判断依然是以近代西方学术的框架审视中国文化的结果。在近代西方哲学中,是把人性三分的:理性、情感、意志。笛卡尔重理性,叔本华、尼采重意志,英国的经验主义重感觉、情感。

中国讲心性,对人心人性的认知是整体的,不会机械地拆分。一个心包括了全部。西方对人性进行机械地拆分,其实也是受宗教影响的结果,或者说是继承了宗教的传统,也是去宗教化不彻底的产物。

当李泽厚把中国文化定义为情本体后,就犯了两大错误。一个是将心性窄化,另一个则是将心性固化、物化。

你乍一看似乎是也懂中国文化,甚至还有“学术创新”。

但是呢,中国文化我们是不讲本体的,是没有本体的。我们讲什么呢,我们是讲人心的,讲心性的、义理的。心性和义理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侧面。

人心和本体他是两回事,截然相反的两回事。

西方他总是认为,人不是一个独立的思考主体。我们中国文化最和西方不同的地方是,从文明的一开始,从伏義时代,从易经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就意识到,人是一个独立的思考主体。

人的本质在什么?在思考,人会思考。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在于人会思考,动物不会。这就是人禽之别、人禽之辨。因此,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说某人是禽兽,就是骂人的。也产生了一些这样的成语:人面兽心、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狼子野心、衣冠禽兽、狗仗人势。

尽管有些动物看似也有很高的智商,但从根本上来说,所有的动物都不会思考,而是按本能来生活。本能就是一套固定的生活程序,而不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人则会因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不会固守某种程序。

动物的心才是真正的“芯片心”:都是预装的固化的程序。而人心不是。

更重要的是,人能够判断是非善恶,而且根据这种判断进行选择和行动,“善善恶恶”,喜欢善的、厌恶恶的,选择善的、拒斥恶的。而动物则没有善恶是非,一切靠本能,有利而无义。

人会思考,能发出思考活动,人的行为就是以思考活动为核心的。那么我们的祖祖先呢,对这个思考活动进行抽象、进行总结,然后就形成了两大概念。第一个就是人心,这个心就是思考的器官,也是对思考活动的抽象,就是指思考、思考功能。

还有一个就是义理,义理的更侧重外在的在行为中的表现。人的行为是基于思考的、基于人心的,在人心的主导下展开的,是人心思考结果的具体呈现。义理就是指人的行为的合理,而这些理则是人心的呈现,所以人心和义理是一回事。

宋明理学说“心即理”、“性即理”,老百姓说要讲理、凭良心。

我们一定要注意,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一个思考者,一个独立自由的思考者。人生的意义就是按自己的本心本性去独立自由的思考、行动。这就是《中庸》说的“诚者天之道”。“率性之谓道”。

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就在思考,就在保持思考的独立性,而不受外物的干扰。于是就有了心物之辨的问题。心物之辨的要义就在破除外物对人心的干扰,保持人心的独立和自由,保持思考的独立和自由。

我称之为“心性独立”、“心性自由”,这是中国文化之要义。

思考就是对思考对象进行思考,而一切外物皆思考人心之思考对象。我们做事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和外界、外物接触的过程,我们就接触很多事物,要对这些事物进行处理,要对这些事物进行思考。

那么这个心和物的界限在哪里?明白心物的界限,是确保心的独立自由,确保心不受外物干扰的基本前提。

心就是思考,是思考本身,是思考功能、思考活动本身,心之外的一切东西都叫物。

而且这个物啊,不是绝对独立于人心之外的,恰恰相反,人所感知的一切物都是人心认知思考的结果。因此,物的准确定义是:人心思考的结果。物是人心认知思考的结果。这就是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

你思考,你思考,一旦你下了判断,有了结论,这个判断、这个结论就是脱离心,而成为物了。这就是心物之间的界限。这对现代人而言很难理解。

思考是无限灵活的,也是无限包容的,所以我们叫“虚心”,心越虚越好,越虚就越能保持思考的灵活和包容性。而物则是固化的、固定的。一个结论、一个判断,尽管是主管的,但是也固定了、固化了,就变实了,就是物而不是心了。

一旦脱离心而成为物,这个物就立即成为思考的对象,成为人心的思考对象。

这样,所有的结论所有的判断都是物;所有的知识系统、理论体系都是物,包括所有的哲学和哲学概念,包括所有的哲学本体;所有的宗教所有的神都是物;所有的制度都是物;所有的法律都是物……这些东西都是人心思考的结果。

在中国文化中,就是从心物之辨的角度来认知物,而不会去区分唯心-唯物,精神-物质。事实上,西方的唯心-唯物、精神-物质、主观-客观等维度恰恰是未能正确人之心性的产物,未实现心性独立的产物,也是去宗教化不彻底的产物,都包着含宗教迷信因素。

只有人,只有人心,只有思考本身是不变的。人是一个永恒的思考者。物的话就是人心之外的东西,是身外之物,即是可变的,也是不重要的。

西方文明之所以是本体化的,根源就在未能实现心性独立,未能认识到人是独立自由的思考主体,未能认识到心的独立、思考的独立,当然也无法正确区分心物。

未能实现心性独立就是心性依附,西方文明一直处于心性依附的状态。什么意思,他们总是希望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然后去信仰它、依附它、一拉,以带来确定感、安全感。这些西方宗教的本质,也是现代哲学和科学的本质。

即西方文明一直是重物而轻心的,一直是有物而无心的,一直是以物为本位的。而中国则相反,是心物之辨的,有物有心,但以心为本,以物为末,以心为体,以物为用。

我们说本体,其实他也是一个物,对吧,他是人心思考的一个结果。一旦你没有认识到人是一个独立的思考主体,没有意识到物不过人心思考的结果,那么你就会迷信于某一种外物,你比如说迷信神、迷信这个哲学本体,包括现在科学,迷信科学真理啊,将这个技术真理化。

这些都是迷信,这也是西方文明的核心特征,从古代到现代都如此,只是具体的迷信的对象随着时代而改变。

因此中国文明是基于心的,而心是永恒的,所以中国文明本身也是永恒的。西方文明是基于物的,物是可变的,因此随着物的变化,西方就会出现文明的更迭,西方的文明都是短命的。

西方现代文明尽管说名义上去宗教化了,打倒了神,破除了对神的迷信,但是他建立了新的迷信,建立了对哲学本体和对科学真理的迷信,对知识的迷信,对制度的迷信,比如对民主的迷信,对法律的迷信。

现代西方非常重制度,以制度为本位,陷入制度迷信,陷入制度决定论,认为好的制度就是救世主,有了好的制度一切都OK。实际上现代西方对制度的认知,是包含着宗教因素的,是包含着宗教式的预设和虚构的。

没有认识到就是真理、制度不过是物,不过是人心思考的结果,并非永恒存在的人的守护神。象神一样,现代的科学真理、民主制度中,承载了西方人的不合理的希望,也都是本体化的。

所谓的科学真理,不过只是一些经验技术总结而已。所谓的制度,不过是因应具体条件而设计的一个时代的权宜之计,是需要随时空而损益变化的,而且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更重要的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具备独立思考的人本身。制度是物,是人的思考对象。人才是独立的思考者,行动者。

所以我们没有本体论,而只有心性学、义理学。

心和物是两端,心独立了,物就不能独立;物独立了,心就不能独立。中国文明是心独立而物不独立,西方文明是物独立而心不独立。

李泽厚啊,他其实是掉入了西方文化和学术的泥潭里,当然他也是受民国的这种影响,

以西方的文化为高。其实这个西方文化,压根就没有心这个概念,没有意识到人是一个独立的思考主体,没有实现心性独立,而一直处于迷信外物的阶段,一直处于心性依附的状态。

西方从基督教到现代文明固然是一种进步,其实这种进步,并不比从多神教到一神教更大。哲学、科学认为宗教是迷信,同样一神教也认为多神教是迷信。从中国心物之辨的视角看,多神教、一神教,哲学、科学和制度主义,都是迷信,迷信物。

也就是说,西方现代文明依然没有摆脱迷信,只是迷信的方式和对象变了而已。都是对物的迷信,只是所迷信之物变了而已。

我们中国从一开始就认为,人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你这个制度也好,宗教也好,知识也好,技术也要,都属于外物的范畴,都是物,都是可变的,都是人的思考的对象,都是人心的思考处理对象,我不会去执着于你的,不会对你迷信的。

未能实现心性独立,未能让心让思考获取独立地位,那么这样的社会和文明一定是僵化的,一旦环境变化,这些社会和文明因为和物绑定,就无法调整,一定会崩溃。

所以西方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的文明更迭的过程,旧的文明形态不断崩溃,新的文明形态不断出现。这是西方的历史周期率。西方现代文明的出现就是此历史周期率的产物,而且依然未能跳出这个周期率。

也就是说,现代西方文明会象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西方文明形态一样,也会崩溃,因为它也是迷信的、僵化的。

这几年我们看的很清楚,美国的话,面对新冠疫情,面对中国崛起,他无法调整,其根源是他们的思维被意识形态所绑定,无法正确地、事实求实地认清现实,他们迷信于他们的技术和制度,是的整个社会是僵化的。面对新冠疫情,美国只能死人,只能躺平,而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办法。

李泽厚,其实他的学术上还是属于民国遗老啊,他继承了民国的学术传统、学术陋习,就是以西方为高,否定中国文化,然后以西方文化的标准去曲解中国文化。

现在中国崛起最大短板在文化,而文化崛起的最大短板在学术,学术的短板在学术范式。中国需要废掉民国时期建立的西化的学术范式,而应该以中国的义理-心性为核心,建立一套新的中体西用的学术范式。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李泽厚的情本体是用西方标准曲解中国文化的典范 学术急需去西化》,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美术研究|艺术符号学在李泽厚美学话语体系建构中的肯綮之功!

美术研究|艺术符号学在李泽厚美学话语体系建构中的肯綮之功!

...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整合自己的学术理论,提出“情本体”与“积淀说”的重要原因所在。挖掘李泽厚学术思想的转变根源,就个案研究而言,可以为深刻理解李泽厚美学思想提供有益的参考;就宏观层面而言,我们从中可...

2023-07-26 #经典句子

恋与制作人:悠然说了这句话后 李泽言表示他很喜欢悠然

恋与制作人:悠然说了这句话后 李泽言表示他很喜欢悠然

...人漫画:这时许墨手里夹着根煊赫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标准的社会人。站在一扇窗子面前,左手插着口袋,像是有心事一般,口中碎碎念道:快一个多小时了吧,他还要把时间静止到啥时候…看完之后,在评论区说说你最喜欢...

2023-10-02 #经典句子

专访 | 周国平:哲理散文是心灵鸡汤还是哲学传统?

专访 | 周国平:哲理散文是心灵鸡汤还是哲学传统?

...个虚假的世界。而真实世界就是理念的世界,这是世界的本体。在柏拉图看来,世界是由一些概念组成的。尼采认为西方哲学自此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这些哲学家否定了现象世界,而所谓的“真实世界”是他们虚构出来的。...

2020-06-13 #经典句子

当代新帖学与草书晋唐一体化现象的文化缺失

当代新帖学与草书晋唐一体化现象的文化缺失

...这便直接造成中国书法文化观念的混乱乃至于对书法文化本体与艺术精神实质价值的严重颠覆与极大丧失。因为尽管传统民间书法对穷乡儿女造像、无碑不奇进行盲目的推崇,但这其中也并不排除有粗陋而又不失于法度的艺术成...

2024-01-01 #经典句子

关于论文写作的进阶之道

关于论文写作的进阶之道

...录后记上述结构中,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论文的本体;目录、序言、参考文献目录和后记,是附属部分。最重要的当然是本体。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其本体由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有没有特殊的,有特殊的,...

2019-09-07 #经典句子

恋与制作人李泽言为什么叫李怼怼?李泽言霸道总裁经典语录大全

恋与制作人李泽言为什么叫李怼怼?李泽言霸道总裁经典语录大全

李泽言,出自手游《恋与制作人》主角之一。华锐总裁,青年才俊,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对员工严厉,人称不苟言笑的k。在金融圈就是一个传奇,八年前成立了华锐,现在已经走到了行业顶端,还是在财阀实力早就盘踞几代的...

2007-12-19 #经典句子

李泽楷年薪百万的保镖 因为一句话说错手机就被李泽楷被扔进大海

李泽楷年薪百万的保镖 因为一句话说错手机就被李泽楷被扔进大海

李嘉诚相信大家都认识吧,中国,乃至全亚洲的首富,可以说用一句话形容他的话,那就是富可敌国,所以,怎么高的身价在这里,李嘉诚自然也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香馍馍,于是,为了自己的安全。李嘉诚可以说每次出门都是前...

2024-01-18 #经典句子

聚焦历史 时代与文学——2019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综述

聚焦历史 时代与文学——2019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综述

...高玉的《比较视角下的当前中国文学优势与困境》从语言本体论视角出发阐释当前中国文学发展前景。在他看来,语言既是工具也是思想本体,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语言的现代化变革密切相关。聚焦“茅奖”获奖作品2019年...

2023-09-1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