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王跃文的写作课说了啥?“努力加餐饭” 就是大白话!

时间:2010-09-26

划重点不怕通俗不怕过时不怕浅陋不怕土气不怕平淡12月16日下午,毛泽东文学院,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带来一堂特别的写作课。湘江小北特意去听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27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划重点"不怕通俗不怕过时不怕浅陋不怕土气不怕平淡"

12月16日下午,毛泽东文学院,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带来一堂特别的“写作课”。

湘江“小北”特意去听了现场。在数百人围坐的“大课堂”,有回到大学校园的感觉。

作协主席如何上“作文课”?从小说创作讲起,以一个一个例子切入。小北非常认真地做了笔记,划了重点,并于课后第一时间整理了笔记本。

现在,可以跟小北的笔记一起来听课啦~

(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在文学名家讲堂上谈“小说创作”。)

“努力加餐饭”——在我看来,都是大白话

不要怕通俗。

严肃文学、纯文学应该不是作为通俗文学的对立面提出的,而是指文学精神、文学品质和作家创作态度上的严肃、纯粹。不要对小说的通俗性产生怀疑。通俗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之一。

首先,语言要有通俗性。其次,故事本身也是通俗的,只是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处理和表现。

文学作品从《诗经》开始,语言大体上都是通俗的。你现在读觉得语言不够通俗,只是有些字词不用了,或某些过去的语法现在不用了。文与白是相对的,很多古人讲的白话,今天的人听起来是文言。

我们从方言的田野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方言很文,其实就古时候的白话。《古诗十九首》过去两千多年了,我们读起来仍是大白话。你看: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及物才能情景交融

不要怕过时。

小说的故事、题材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只有一个作家怎么对题材进行有效处理的问题。所谓旧的题材,如果作开掘性、创新性处理,就不存在过时的问题。马尔克斯说过:如果一个题材会过时,只说明这个题材不值得写。

小说常见的结构也不会过时。一切结构关系都是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我自己创作的体会是,我不是天才型作家,所以我没有在结构上做过多的探索。当然,我鼓励大家去探索。常见的结构方式,要么是以时间轴线结构小说,要么是以空间场域结构小说。

永恒的文学主题不会过时。那些向上与向善的精神,爱与美的力量,永远不会过时。

经典的创作手法也不会过时。比如最基本的手法:讲故事,人物形象塑造,心理、环境、细节描写等等。有人说,我小说中的心理活动是推动情节的,可称之“心理情节”。

写作要及物。写作时不妨问问自己:我会及什么物?我曾问身边的朋友,能否说出除日常吃的水果蔬菜之外,10种以上植物的名字。很多人说不出。

现在,我们小朋友的课文,他们日常写的作文,大都是“春天来了,小鸟叽叽喳喳在树上叫着……”这样笼统、模糊、不够具体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样的鸟,是什么样的树?没有及物,没有真正的情景交融。

《红楼梦》里有一段,王熙凤惦记病重的秦可卿,进大观园去探望,描写秋的景色: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这是非常细致的描写。

《复活》深刻,因为托尔斯泰深刻——文学审美的价值是多元的

不要怕浅陋。

“深刻”取决于作家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取决于作家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的把握能力。它是作品自然而然生发的。如果你在写作前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很容易陷入主题先行。

《玉堂春》和《复活》的故事桥段大体相同,但其深刻性区别很大。《玉堂春》作为京剧是非常优秀的,但如果从文学的深刻性考察,则《复活》出是极深刻的,《玉堂春》不能与之相比。原因在于,托尔斯泰是深刻的。

文学审美的价值是多元的,社会意义之外的多元审美,同样是另一种深刻。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请珍视中国文学里特有的意象

不怕要土气。

我们要学习国外一切优秀的文学经验,但更要重视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中国文学中,有独特的美学韵味,作为中国作家,我们要特别珍视这种韵味。有一幅对联:

“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

虎、雪、梅,鹤、霜、竹,六个意象,形成两个意境。这也是中国特有的意象和意境。再比如: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上半句是一个意象。在我看来,“万户捣衣”也是一个中国特有意象。很多人以为是“洗衣”,其实不对。中国古人穿的是麻布衣,很硬,要捣软了穿上才舒服。捣衣,也是一个意象,《春江花月夜》里也写到过。

中国古人夜里通常要做两件事,男人舂米,女人捣衣。《礼记》有载:邻有丧,舂不相。说的是村里有丧事,晚上就不要舂米。这是题外话。中国文学中特有的意象,特有的美,我们倍加要珍惜。

还有,汉语言本身的美,也是我们独有的。诗情和画意的融合之美,也是中国文学中特有的。苏东坡说:“咏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从常识上来说,这是不对的,白雪下怎么还会有绿绿的芭蕉呢?千古公案,争论不休。我看,用文学手法解释,就说通了。王国维所说:诗人能写境,亦能造境。王国维这幅画,用的是文学造镜之法。

(唐王维画雪中芭蕉)

善于写好日常一波三折,不如静水深流

不要怕平淡。

我一直认为,生活的常态是平静的,我们要善于写好生活日常。

将日常写得平淡但饶有趣味,是一个作家的本事。要学会对日常生活进行文学处理。

一波三折,不如静水深流。湘江

主讲丨王跃文编辑丨李婷婷图片丨现场图由湖南省作协提供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王跃文的写作课说了啥?“努力加餐饭” 就是大白话!》,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作家王跃文出随笔集《喊山应》剖白31年文学创作之路的自我“检讨”

作家王跃文出随笔集《喊山应》剖白31年文学创作之路的自我“检讨”

...人闭上眼睛喊山,能从喊山应里听出山的模样。我的文学写作,何尝不是喊山应呢?文学是寂寞的人,做的寂寞的事。我写过的那些人和事,那些时间和空间,那些实和虚,那些真和幻,都是人世的回声。透过我的文字回声,或...

2020-08-09 #经典句子

王跃文新书《喊山应》|冲破种种虚妄 看出人世的模样

王跃文新书《喊山应》|冲破种种虚妄 看出人世的模样

...人闭上眼睛喊山,能从喊山应里听出山的模样。我的文学写作,何尝不是喊山应呢?文学是寂寞的人,做的寂寞的事。我写过的那些人和事,那些时间和空间,那些实和虚,那些真和幻,都是人世的回声。透过我的文字回声,或...

2012-10-03 #经典句子

王跃文:那是对故乡的深情回望

王跃文:那是对故乡的深情回望

...复读。诗不但移情,还能移性,叫人纯粹和雅致。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通常会困窘于语言,自觉脑拙笔钝。那么就去读古典诗,也许会拯救你的笔。沈从文先生说自己找不到语感了,就读几段《诗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王...

2023-12-23 #经典句子

名家荐醴瓷丨王跃文:王维如果见了“月出惊山鸟”瓷盘 必定会很惊讶

名家荐醴瓷丨王跃文:王维如果见了“月出惊山鸟”瓷盘 必定会很惊讶

...的话题。从文字到视觉的美学转化,还有谁比一位真正的写作者更有资格评说呢?带着李小年的《月出惊山鸟》,我们找到了王跃文。从瓷盘的提款,到作品内容,再到中国传统美学的探讨,王跃文的解读,让我们对李小年的《...

2014-09-26 #经典句子

喜报+上岸礼包来啦!新闻传播学考研如何复习 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喜报+上岸礼包来啦!新闻传播学考研如何复习 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名解、简答、论述)明显减少,并且难度降低,而实务写作题(评论写作、消息写作、报道策划等)的分量明显增加。2020级考研试题中,在我们收集的90个院校真题中,有78所院校考察了新闻实务类题目,其中考察了评论的学...

2017-06-15 #经典句子

华晨宇与歌迷之间双向的爱 在这句嘱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华晨宇与歌迷之间双向的爱 在这句嘱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之一。这首古诗的原文最后一句是:“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努力加餐饭”这句诗,用来形容华晨宇和他的歌迷之间相互的嘱托和爱意就十分贴切。每次见面会,华晨宇的歌迷们如果有机会当面和华晨宇表述情感时...

2023-11-30 #经典句子

小学生搞怪作文《我的小姨》走红 惹人大笑 网友:回家要挨打了

小学生搞怪作文《我的小姨》走红 惹人大笑 网友:回家要挨打了

...和视野乏味都是很有限的,所以只有在写作文的时候是用大白话,才能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这能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写在作文里面。如果是小学生写出这种“大白话”的作文,那只是可爱和呆萌。嫌烦如果是高年...

2013-04-20 #经典句子

文坛最美的一封情书 两行共6个字 没有海誓山盟却足以打动人心

文坛最美的一封情书 两行共6个字 没有海誓山盟却足以打动人心

...凡之中,比如两千多年前的一封普通家书,今天读来,那就是一封最美情书。核心关键词,仅六个字,却字字令人断肠。这六个字没有海誓山盟,甜言蜜语,却足以打动人心。这就是那首2000多年前的《饮马长城窟行》向我们透...

2013-02-0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