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徐志摩死后张幼仪曾给陆小曼生活费 晚年抱怨:文人就是这个德性

时间:2010-06-17

徐积锴和张粹文一见钟情,张幼仪看得出来儿子是真心实意喜欢这个姑娘,就张罗着在上海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596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1935年,张幼仪为儿子徐积锴订下了婚事,对象是牌友的女儿张粹文。

徐积锴和张粹文一见钟情,张幼仪看得出来儿子是真心实意喜欢这个姑娘,就张罗着在上海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张粹文常常找张幼仪谈心,张幼仪看着新婚的儿媳,自然想起她当年和徐志摩刚刚结婚的时候,总是笑着对儿媳说:“我以前啊,总被人嫌弃是土.包子。”

她时常告诫儿媳:“女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在婚姻中才可以掌握主动权。”

图|张幼仪晚年照片

这是张幼仪7年失败婚姻中,以无数被泪水浸湿的孤独夜晚换来的沉痛教训。

她一生很少怨恨徐志摩,只怪自己当初嫁给他之时,还不够和他势均力敌!

张幼仪家世显赫,祖父做官,父亲从医,二哥张嘉森是梁启超的挚友、《时事新报》的总编,同时还是一名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民社党的创立者,四哥张嘉璈在中国银行担任要职。

不少人在文章中将张幼仪形容成一名守旧、死板的女子,其实张幼仪少女时曾在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念书。在当时,这所学校是非常出名的,第一任校长就是提倡女子教育的杨达权。

张幼仪是接受过开明、先进的教育的,只不过生在大家族之中,和绝大多数闺秀一样循规蹈矩,接受了四哥张嘉璈的建议嫁给了才子徐志摩,15岁就辍学了。

徐家和张家可谓门当户对,徐志摩又是出名的才子,张幼仪出嫁之时所有的嫁妆都是从欧洲采办的,陪嫁非常丰厚。

稳重大方的张幼仪让公婆十分满意,她遵循母亲教给她的忠告:每天对公婆要“晨昏定省”,对徐家父母绝不可以说“不”,只能说“是”。

她将公婆当作亲生父母来孝顺,事实证明,母亲的这点忠告是正确的,但也仅仅对公婆管用而已。

张幼仪结婚后在婆家住了几年,有个好事的佣人告诉张幼仪,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之时,嘴角往下一撇,嫌弃地说:“乡下土.包子。”

结婚当天,徐志摩一句话都没有对张幼仪说,张幼仪自然也是保持沉默。

图|徐志摩、张幼仪长子徐积锴与儿媳张粹文

徐志摩以沉默表达不满,而张幼仪则在缄默之中保护自己的倔强。

彼时徐志摩尚在求学,每次放假回家,对妻子的态度是非常无礼的,除了遵从父母想要抱孙子的愿望履行基本的夫妻义务,对张幼仪永远是不理不睬。

在张幼仪眼中,徐志摩和仆人说的话都要比自己多上几句,平时待人谦和、风度翩翩的才子,唯独对妻子视而不见。

婚后第3年,张幼仪生下了长子徐积锴,公婆乐开了花,而徐志摩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欢喜,对张幼仪的态度一成不变。后来干脆直接留洋去了,丢下了妻儿,一去无归期。

在当时,徐志摩这样视原配妻子为陌生人的文人不在少数。他们都接受过先进教育,视封建礼教为洪水猛兽。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本是父母做主,无法从经济或人格上独立的他们无力抗拒,便将这一腔怒气撒在妻子身上。

张幼仪何其无辜,她本也是这场旧式婚姻的牺牲者。

1918年12月,张幼仪回到娘家,张嘉森问她什么时候去西方和徐志摩团聚,张幼仪吓了一跳,她从没想过要去国外,她觉得自己在徐家的任务就是养大孩子、照顾好公婆。

张嘉森劝她:“你已经对徐家尽了责任了,现在你应该跟丈夫在一起,甚至可以到西方求学。”

徐家亦是保守的大户人家,张幼仪觉得徐父徐申如不会同意她去国外,连问都没有问过。

半年后,国内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张嘉森从国外回来后感到十分振奋,更打定了要让妹妹去海外学习的决心。

但这次他一问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几乎不给张幼仪写信,张嘉森道:“他这么久没写信给你,一定是出了什么岔子,你非去不可。”

得知张幼仪根本不敢和公婆谈论此事,张嘉森主动去找了徐申如,与他道:“如果徐志摩在国外读书,而幼仪留在硖石的话,他们两人的心就越分越开了。”

这是张嘉森的担忧,其实也是徐申如的心病,特别是儿子突然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匆匆前往英国,好似真出了什么“岔子”一般。

张嘉森多次劝说,徐家父母终于决定同意张幼仪出国。

张嘉森猜得不错,当时徐志摩的心早就不在这个家上了,而是心心念念追求着才女林徽因。

1921年春,张幼仪到达英国,和徐志摩住在康桥乡下的沙士顿。

图|1921年,张幼仪和徐志摩在欧洲拍摄的第一张合影,照片中两人穿着入时,第二年二人便告离异

其实张幼仪并不是很想和徐志摩团聚,徐家人也很保守,对张幼仪前往海外也很犹豫,一切都是张嘉森在推动。

张嘉森是想要保住妹妹的小家,他哪里想到此举激化了张幼仪和徐志摩之间的矛盾,加速了他们的离婚。

张嘉森鼓舞张幼仪要在国外有所学,没想到张幼仪到了伦敦后,英文没学多久就半途而废,成了照顾徐志摩生活的老妈子。

张幼仪每天买东西,打扫内外,还要为徐志摩准备一日三餐,刚来伦敦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又总是缺钱用,市场离家很远,徐志摩给的钱也不多,张幼仪必须精打细算。

徐志摩时不时会带人回家吃饭,张幼仪在这里的确帮他解决了料理家务的问题。

在硖石乡下,女人必须有人陪着才能出门上街,张幼仪这种生在大家族的姑娘几乎不会逛街,结婚后几乎每天和婆婆在一起,无所事事。

沙士顿的生活她用了很久的时间去适应,她很倔强,几乎不会和徐志摩抱怨。而在徐志摩眼中,她始终“观念守旧,没受教育”。

向来将妻子视若无物的徐志摩,竟研究起妻子来,并且写下了硕士论文《论中国妇女的地位》:

作为家庭主妇,她一般担负起照管整个家庭的责任……她几乎无一例外地熟悉烹饪艺术,并须为全家烧菜煮饭。

张幼仪尝试着和徐志摩交流,她看徐志摩和好友们聊天之时无话不谈,非常羡慕,但当她和徐志摩说话时,徐志摩会数落她:“你懂什么!”

不久,张幼仪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就去询问徐志摩,徐志摩想都没想,直接让她把孩子打掉。

图|张幼仪和徐志摩在欧洲

张幼仪很震惊:“我这辈子绝没料到我会得到这种反应。”

张幼仪认为打胎是有生命危险的,只有实在无从选择的女人,或者实在没有钱养育孩子的父母才会选择不要孩子。徐志摩则认为坐火车也会死人,却并不妨碍人们坐火车,并且告诉张幼仪:“这种事情在西方就是家常便饭。”

当张幼仪再次将公婆搬出来,告诉徐志摩公婆一定会为即将有第二个孙子而高兴。徐志摩最为鄙视她这一套,什么延续香火、敬奉祖先都是老一辈想要的,不是他徐志摩想要的。

这次争论后,徐志摩再一次提到了离婚的问题。其实在赴美之前,徐志摩就对张幼仪说过,他想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要向传统挑战。

张幼仪对他这句话根本没放在心上,没有担心也不懊恼,她深受公婆喜爱,又没有做对不起徐家的事情,在她看来徐志摩根本没有理由和她离婚。

但此时此刻,徐志摩绘声绘色和张幼仪说起在西方,堕胎和离婚是多么随便的一件事,他要获得个人的自由,而不是成为传统习俗的奴隶。

那天晚上,张幼仪早早上床,但怎么都睡不着,徐志摩在外面用功,一直到半夜才蹑手蹑脚走进了卧室,低下身子爬到床上,背过身朝着张幼仪睡,他的手不小心擦到了张幼仪。张幼仪纹丝不动,她沉默着装着睡着,心中却在悲凉地想着,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接触了,她已经决定和他们可悲的婚姻正式道别。

图|张幼仪身穿黑色旗袍在上海拍下了这张肖像(约1937年),当时她已经是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

事后,张幼仪和徐志摩几天都没有说话。

一天早上,徐志摩没有吃早饭就走了,张幼仪站在窗户前看着他骑着自行车远去,此后一周徐志摩都没有回来,将怀孕的妻子一个人丢在家中。

张幼仪绝望了,她甚至考虑带着腹中的孩子自杀,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但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公婆,想到从小长辈教她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她才放弃了自尽的想法。

张幼仪给张嘉森写去了一封求助信,告诉他徐志摩突然出走,她现在被孤零零丢在了沙士顿,徐志摩还要她打掉孩子,并且离婚。

张嘉森立刻给妹妹写了一封信,劈头就是一句让张幼仪崩溃的话:“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兄长还叮嘱张幼仪,千万不要将腹中的幼子打掉,他愿意抚养。张家人的确看重徐志摩,即便他负了张幼仪,张嘉璈还是为给徐、张两家牵红线而自豪了一辈子。

张幼仪听从张嘉森的安排,独自生活一段时间后,就和七弟一同去德国求学。

这段异常心酸的日子让张幼仪开始转变想法。从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她终于不再饮泣吞声:“我要追寻自己承继的特质,做个拥有自我的人。”

图|徐志摩第二任妻子陆小曼

1922年,张幼仪生下次子彼得后,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民国史上一起有名的文明离婚案。

张幼仪深刻感受到她和徐志摩思想上实在差太多。她想起小时候教书先生在课堂上教过她,做人一定要“自器”,她也想起徐志摩之前一次次嘲讽她是“小脚女人”,从前她觉得奇怪,自己并没有缠脚,为何徐志摩会这样说,现在她终于明白,她绝对不能回去继续做传统女人了,她必须留在欧洲,凭自己的力量抚养小孩。

张幼仪考入柏林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学,1926年,张幼仪学成归国。

在求学期间,也有适龄男子追求张幼仪,张幼仪都拒绝了,原因只有一句话:我不想结婚。

张嘉璈告诫她,为了保住张家的颜面,在未来5年之中,她都不能跟任何男人同进同出,以免别人认为徐志摩和她离婚的原因出在她的身上。

张幼仪以最严苛的教条自律,而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未果后,和好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纠缠起来,最后如愿和陆小曼结婚。

徐家二老待张幼仪胜过亲生女儿,他们对徐志摩擅自离婚的决定非常生气,也看不惯徐志摩后来找的新儿媳陆小曼。

为了表达诚意,他们将家产一分为三,徐志摩和陆小曼一份,张幼仪母子一份,他们老两口一份。

图|张幼仪在柏林唯一的朋友朵拉对彼得疼爱有加,彼得死后,遗像一直挂在朵拉家中

徐志摩对张幼仪看法的转变始于小儿子彼得的夭折,这个孩子他原本是不想要的,但得知幼子死去后,徐志摩还是消沉了好几天。在给陆小曼的信中,他提到张幼仪:

C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的什么都不怕。

刚回国的那些年,张幼仪帮助徐申如理账,磨炼了基本功。1927年,张幼仪收到邀请,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后来她担任了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这家公司还吸引了徐志摩本人投资。

张幼仪很有经商的头脑,在股市的大风大浪之中稳赚不赔,囤积军服染料,涨价一百倍后才出手,炒作高风险的棉花和黄金均获利。她还在家附近建了崭新的大房子,将徐志摩的父母接过来住。

相比于张幼仪的顺风顺水,徐志摩的生活却因陆小曼的挥霍格外窘迫,到处兼职不说,还欠了朋友一大笔钱。

在徐志摩遇难前一天,他在上海见到了张幼仪。

徐志摩在出门前刚和陆小曼吵了一架,心情郁闷,他来到云裳公司,请师傅给他做几件衬衫。

张幼仪得知他当天下午就要马上赶回北京,她似乎预感到什么,劝他第二天再回去。

图|张幼仪回国后和母亲、姐妹的合影,此时的张幼仪穿着西装和条纹帽,和穿着传统的姐妹完全不同

当时乘坐飞机还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如果有条件选择外国公司飞机的话基本不会选择中国公司的飞机。但徐志摩手上有中国公司的免费乘机券,经济窘迫的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大笑着对一脸担忧的张幼仪说,他不会有事。

当天半夜,张幼仪被家里的佣人喊醒,有人拿着徐志摩失事的电报来找她。

这份电报其实最先送到陆小曼手上,但陆小曼说徐志摩的死讯是假的,拒绝认领他的尸体,送电报的人才不得已来找张幼仪。

张幼仪一下子愣住了,她为徐志摩之死而悲痛着,也对陆小曼怪异的行为不解、愤怒。

她已经不是徐志摩的妻子了,但13岁的儿子必须要料理父亲的后事。待她冷静下来,立刻给自己的弟弟打去电话,请他帮忙带儿子去济南认领徐志摩的遗体。

张幼仪并没有打算去参加徐志摩的追悼会,只是准备了一件黑色旗袍以备不时之需。公祭当天,陆小曼吵着让人将徐志摩身上的寿衣换成西装,并且说她不喜欢那口传统式样的棺材,也要换成西式的。

人们无奈将张幼仪喊过来帮忙,张幼仪见都没见陆小曼,只找人带话说了句“不行”,陆小曼就消停了。

徐志摩遇难后,徐申如每个月会给陆小曼300元生活费,即便后来陆小曼公然与翁瑞午同居,13年后,徐申如病逝,张幼仪代替徐家二老给她钱。

一直到解放前,翁瑞午突然来找张幼仪,说他卖茶叶赚了一笔钱,足以养活陆小曼,从此张幼仪便不再给陆小曼寄钱了。

图|张幼仪和青年时期的徐积锴,1926年从德国回到故乡后,她独自一人抚养儿子

无论张幼仪多么成功,她从来没有忘记过一个人住在巴黎乡下的孤单、无助。

离婚的确让她觉悟,让她奋起直追,她对徐家也尽力了,提到徐志摩的放纵和风流时,她说了一句唯一骂他的话:“文人就是这个德性。”但她的内心深处始终藏着徐志摩给她留下的伤疤,这种不安全感一直影响着她。

在给儿子物色儿媳之时,她一定要选择儿子真心喜欢的对象。

张粹文美丽优雅,和徐积锴夫妻恩爱,可惜张粹文只有高中毕业,徐积锴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土木工程师。

张幼仪从未嫌弃过儿媳一句,而是给儿媳请家教,包括英文、德文、法文3种外语,刚开始张粹文觉得很累,并不请愿,张幼仪将自己的过去一五一十说给儿媳听,逼着儿媳走出舒适区,不停提升自己。

张幼仪不希望他们之间的婚姻维持在年轻时对对方外貌上的喜爱之上,她希望儿媳能和儿子站在一样的高度,成为灵魂的伴侣。

张粹文本就是样貌、品行出色的姑娘,在婆婆的培养之下更加优秀。

1947年,当徐积锴决定前往美国留学之时,张幼仪辗转反侧,第二天就对儿媳说:“你和积锴一起去美国留学,4个孩子我替你照顾。”

图|张幼仪和孙子、孙女们在一起

此时的张幼仪已经50岁了,4个孩子最大的6岁,最小才1岁。她做出这个决定时,张粹文立刻抱着婆婆哭出声来,她知晓婆婆的良苦用心。张幼仪将儿媳当作第二个自己,生怕儿媳走自己的路。

张粹文跟随丈夫出国后,进入了特拉法根设计学院,专攻服装设计。

她没有辜负张幼仪的期望,学业有成,对服装设计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设计的服装曾在纽约第五大道著名的服装店内展示,受到万人追捧。

张幼仪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其中辛苦不亚于当年在德国一边养彼得一边上学。她坚持等到儿子和儿媳学业有成后才放手,将孩子送给他们。

张幼仪在儿媳最困难的时候帮了她一把,让儿媳能顺利过完一生。

1953年,张幼仪终于遇到了命中注定的爱情,嫁给了苏纪之医生,婚后一直非常恩爱。

张幼仪晚年回忆起徐志摩,依旧称他“我丈夫”、“博学的丈夫”,但在谈到是否爱过徐志摩之时,她笑了,说自己从来就没搞清“爱情”是什么,一辈子都没说过“我爱你”。

图|张幼仪晚年和孙辈的合影

爱情到底是什么?不少人习惯于无限夸大爱情带来的幸福和失恋带来的痛苦,徐志摩如是,陆小曼如是,但张幼仪不是。

她不会为所谓的“爱情”而离经叛道,相比于男人的花言巧语,她更相信父母和兄长替她做的选择。

张幼仪具备了中国人心中“好妻子”的一切优秀品质,有人嗤之以鼻将这种品质视为压迫女人的文化糟粕,也有人将此视为中国人“仁义”的表现。

徐志摩最初明显是看不起这些的,觉得这些都是腐朽的、早就应该被抛弃的东西。他也没想到,是张幼仪不变的本心,帮助他的父母在经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之后能够安然度过晚年,养着她那因吸毒一蹶不振的娇妻,将他没抱过几次的儿子养大成才。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徐志摩死后张幼仪曾给陆小曼生活费 晚年抱怨:文人就是这个德性》,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再婚后徐志摩生活穷困潦倒 向张幼仪借钱 她每次都会说同一句话

再婚后徐志摩生活穷困潦倒 向张幼仪借钱 她每次都会说同一句话

...活奢靡,铺张浪费,还抽鸦片,徐父一气之下断了两人的生活费。徐志摩宠爱陆小曼,尽管已经和她说了很多次节俭,但陆小曼就是不听,依旧我行我素,花钱如流水。徐志摩为了养活她,每天忙里忙外,在外奔波,赚得钱也不...

2023-01-03 #经典句子

徐志摩母亲临终前的一句话 让陆小曼羞愤 此后再不入徐家门!

徐志摩母亲临终前的一句话 让陆小曼羞愤 此后再不入徐家门!

...徐志摩经常各个地方奔波,拼命上课写作,以赚取稿费和生活费,但是这一切放在徐志摩母亲的眼里就不能忍受了,他认为陆小曼只是想找一个男人养活自己而已,并且认为陆小曼是在利用自己的儿子,于是徐志摩的母亲非常明...

2023-09-25 #经典句子

文学上的巨人 感情上的矮子 徐志摩和陆小曼 终究是错付了一生

文学上的巨人 感情上的矮子 徐志摩和陆小曼 终究是错付了一生

...充满了痛苦。又一段爱情的开始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是张幼仪,可是张幼仪对于徐志摩而言,并没有在他心中占有太多的地位。徐志摩的态度是"媒妁之命,受制于父母。"可见徐志摩和张幼仪的这段婚姻只不过是"父母之命",并...

2014-07-04 #经典句子

徐志摩为了陆小曼找前妻借钱 张幼仪一句话让他颜面扫地

徐志摩为了陆小曼找前妻借钱 张幼仪一句话让他颜面扫地

...的他也没能摆脱包办婚姻的命运。他在家人的安排下和张幼仪成为了夫妻,张幼仪虽然没有徐志摩那么有才华,但她好歹也是名门闺秀。可是徐志摩对这个妻子一点好感也没有,他认为张幼仪是个特别老土的女人,即使两个人已...

2023-01-03 #经典句子

徐志摩母亲去世前说了一句话 陆小曼听完 从此再也没踏入徐家

徐志摩母亲去世前说了一句话 陆小曼听完 从此再也没踏入徐家

...坷。徐志摩的一生出现过三个女人,一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两人结下的婚姻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徐志摩对张幼仪毫无感情可言。他追求自由恋爱,追求浪漫的爱情,显然张幼仪不是他的理想妻子,而当时的民国女神林徽...

2023-09-25 #经典句子

另娶后的徐志摩生活潦倒 找张幼仪借钱 张幼仪每次都说同一句话

另娶后的徐志摩生活潦倒 找张幼仪借钱 张幼仪每次都说同一句话

...深情的,却唯独对一个最爱他的人残忍。 这个人就是张幼仪了,张幼仪出生于1900年比徐志摩小了三岁,两人的结合按照当时的说法也算是门当户对,徐志摩的父亲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同时也是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的...

2023-09-23 #经典句子

徐志摩隐晦提出想要孩子 陆小曼回了一句话 徐志摩彻底死心

徐志摩隐晦提出想要孩子 陆小曼回了一句话 徐志摩彻底死心

徐志摩在和张幼仪离婚之后,娶了他眼中最合适的女性,也就是陆小曼,而这两位妻子,只有张幼仪为徐志摩留下了孩子,而徐志摩既然选择了陆小曼,证明自己是喜欢的,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他们两个是没有孩子的,那么为什...

2023-09-25 #经典句子

徐志摩母亲去世前说了一句话 再未踏进徐家 让陆小曼羞愧

徐志摩母亲去世前说了一句话 再未踏进徐家 让陆小曼羞愧

...徐志摩的一生一共有三个女人,第一位是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第二位是让他一见钟情的林徽因,第三位是陪伴他度过人生中最后一段日子的陆小曼。三个女人中陆小曼是最幸福的那一个,张幼仪得到了徐志摩的人却没有抓住徐...

2023-09-2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