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逻辑语文——语文学习新思路

时间:2009-07-13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逻辑语文这一概念是我们经过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慎重思考提出的,有着科学的逻辑依据,并非信口开河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953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0 分钟。

走近“逻辑语文”

“逻辑语文”这一概念,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有人会有不适,“逻辑”是理性的,而“语文”一直以来在人们心中是感性的,这两个词凑到一起,似乎水火不容,总感觉有些别扭,所以有人认为“逻辑语文”是制造噱头,博人眼球,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逻辑语文”这一概念是我们经过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慎重思考提出的,有着科学的逻辑依据,并非信口开河。

“逻辑语文”包含“逻辑”和“语文”两个子概念,按语法上中心词优先的原则,我们先来认识“语文”。

从本原上讲,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是表达信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内容逐渐丰富,势必需要一种便于掌握,人人可用的表达信息的载体,这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这是思考一切语文问题的起点。但现实是,我们的学生在思考语文问题时,一味地跟着感觉走,即使是语文成绩很优秀的孩子,也没有摆脱感觉的支配。找到思考问题的起点,意义是非凡的,有了起点,再明确方向,走到终点便是顺理成章的事,要让语文学习轻松,思考问题思路清晰,回归本原是关键所在。一切将语文复杂化,碎片化,甚至妖魔化的做法注定是事倍功半的。切记:学习语文,一定要回归本原!

语文的一切价值都建立在表达信息这一基本功能之上,缺乏了对基本功能的认识与分析,对语文的学习就总是陷入各种尴尬的境地。费时费力不见效,老师很努力,学生很佛系,甚至干脆实施道家的“无为而治”。其实问题并不出在学生身上,一门课程,如果学生缺乏获得感与成就感,势必在心理上被学生抛弃。

认识了语文的本原,再来看“逻辑”。这里的“逻辑”特指规律,并非逻辑学上的形式逻辑。语文的规律从何而来呢?还是要回到语文的本原上去思考问题,语文是表达信息的载体,这就引入另一个概念,叫“信息”。信息归根结底是客观存在经过人的主观认知的反映,客观存在更通俗地说就是生活,语言所表达的一切信息源于生活,但生活需要经过人的主观认知才能呈现出信息,也就是说“信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相应的客观存在,二是必须经过人的主观认知,我们知道,从哲学角度看,客观存在必有规律,人的主观认知也自有其规律,而语文正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本身的规律性决定了语文一定是有规律的。在熟知规律的前提下去认知语文,一切都会变得清晰明了,轻松高效。

虽然, 逻辑语文所说的逻辑并非严格的形式逻辑,而逻辑语文课程之所以轻松高效,就在于使用了遵循逻辑的科学的方法。传统语文教学强调通过大量阅读来积累,总结,从逻辑上讲,这用的是归纳法,其实就是在语文广阔的外延中去寻找语文的内涵,而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广阔无边,其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归纳法本身对归纳者的思维能力及各方面要求是极高的,一般人很难归纳出语文中具有普适价值的规律。我们知道,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其内涵就越小,语文的外延极广,这就意味着语文的内涵很小,“逻辑语文”正是从语文的内涵入手,通过认知符合语文内涵的通用规律去分析语文的外延,这些通用规律本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接受,不需要论证,从内涵到外延,从规律到一般,这使用的是演绎法,以少制多,以简驭繁,语文自然就变得轻松高效。

逻辑语文使用的通用规律有哪些呢?我们公众号已推送的38期中都有介绍,即是主干和枝叶,概括和具体,主要和次要,主观和客观这四组概念内在和外在的固有关系,这些固有关系不因为具体的语文文字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可称之为规律。所有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总是处在各种关系中,根据这些关系来彼此推断,就可以根据已知信息,推断隐含信息,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而不会被众多繁琐的信息干扰。

基于对“逻辑语文”中“语文”和“逻辑”的认识,我们不难发现,表达信息,这正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语文除了工具性,还有人文性,这是大家都熟知并认可的,但人文性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础之上,没有工具性,语文的人文性便无从实现,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语文除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还有科学性,语文并不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凭感觉去理解的学科,如果不承认语文的科学性,语文教学便很难走出现有的尴尬境地。

语文的基本功能是表达信息,但表达信息,并非语文这一学科的需求,各学科表达信息都主要靠语言文字,这就决定了“逻辑语文”所使用的语文思维在别的学科中也有价值。对理科学科来说,最主要体现在快速准确地审题;对文字性学科来说,逻辑语文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可以直接用于解题分析。这就大大促进了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不难看出,“逻辑语文”的思维方法用于学习与考试无疑是高效的,可以最大可能地优化学习,但其意义又并非止于考试,这些思维方法可以伴随一个人的一生,用于工作,处理生活事务,思考人生等,都是有独特价值的。所以我们说,逻辑语文,讲语文逻辑,改变的不仅仅是语文!

语文学什么

语文学什么?这似乎是一个很复杂很难回答的问题,其实不然。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语文的本原上去思考,语文的本原简单地说就是语文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

语文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当人类生活内容逐渐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日渐频繁,在交往中必然需要一种便于掌握,人人可用的信息载体,这就是语言文字,语文的本原就是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基于生活的必需而产生的,尤其是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的今天,假如我们的一切生活内容没有相应的语言文字指称,那么生活将无法进行。

从产生的根源上可以看出,语言文字是为了满足人们表达生活内容的需要,而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就是信息,所以表达信息是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语文的本原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是表达信息,脱离了本原和基本功能,语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根之草,无源之水,思考问题“跟着感觉走”也就在所难免。所以,语言文字表达信息是语文学习中思考一切问题的起点,找准起点,明确方向,达到终点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所以语文归根结底就是学习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信息,包括准确获取别人语言文字中所表达的信息和自己精准地表达信息两个方向,前者是输入,后者是输出,输入输出都通畅了,语文的问题自然就好解决了。

语文考什么

语文考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只是做宏观分析,而不是微观预测,不探讨会考什么题,也不讨论考什么题型,而是总体上研究语文到底在考什么。

语文不管考什么,都得用语言文字来考,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是表达信息,答题信息就需要在这些信息中去确定,当然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答题信息,实际这些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信息中只有约10%的答题信息,还有约90%的信息是会对我们产生干扰的。

答题信息和干扰信息混杂在一起,考试无非就是对信息进行判断筛选,再将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表述答题,判断筛选是获取他人表述的信息,这个过程是输入,明确为具体的行为就是会听会读。

将筛选出的信息表述答题,就是将获取的信息按照题中要求重新组织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是输出,明确为具体的行为便是会说会写。

输入固然是输出的来源,输出也决定着能否将输入的信息精准表达。

在这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动词“判断”“筛选”“表述”“输入”“输出”“听说读写”,它们有一个相同的宾语,就是“信息”。用一句话概括,语文其实就考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就是对信息的判断筛选,到底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满足题干要求的?如果有一些可借鉴的通用的信息评判标准,使用这些标准来对信息进行评判,问题是不是就简单多了呢?逻辑语文研究的几组核心概念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就是评判信息的通用标准,这些关系因为有着固有的规律,所以能通用。

另外,干扰信息对答题并非毫无价值,这些干扰信息和答题信息之间有着某种特定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关系来找到和干扰信息关联的答题信息。

总之,任何信息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信息之间的固有关系其实并不复杂,语文就是借助这些信息间的固有关系来对信息做恰当处理。

信息是什么?

上期我们讨论的结论是语文考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信息是什么?这是语文学习中一个必须弄透彻的重要问题。

2018年天津卷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篇阅读对信息做了这样的定义: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客观存在,简单地说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切,这是信息的原始来源。

客观存在要成为信息,必须经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为具体的信息,主体笼统地说就是人类,只有人类认识到了这些客观存在,才有可能呈现为信息。

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这块被称为“新大陆”的土地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没有名称,有关它的一切情况,如位置、面积、地形、气候等,人类一无所知,因为这些客观存在并没有进入人类的主观认知,自然无法被反映和揭示,也就没有相应的信息产生。

现在我们之所以知道关于“新大陆”的相关信息,是因为它已经被人类发现,经过了人类的主观认知。

再比如,我们可可以清楚地表述有关自己水杯材质、形状、容量、颜色等方面的信息,却不知晓某个陌生人的水杯信息,就是因为陌上人的水杯并没有进入我们的主观认知。

当然,并非所有的信息都需要每个人亲自去认知,信息是可以传递的,我们也可以从他人的认知中间接获知客观存在,这也是语言文字表达信息的价值所在。

客观存在在经过主观认知被反映或呈现为信息,若反应或呈现信息时尽可能遵循客观存在本来的存在方式或属性,这样的信息就是在运用语言文字记录真实的客观世界,我们称其为客观信息。

客观存在进入主体的主观认知,会引发认知主体的主观反应,在表述信息时,认知主体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语言文字中把主观反应表达出来,这些主观反应表达的是有关认知主体内在世界的信息,是主观性的,我们称之为主观信息。

比如:桌子上放着一杯水,第一个人看到后表述:桌子上放着一杯水;第二个人看到后表述:桌子上放着一杯救命的水;第三个人看到后表述:桌子上放着一杯要命的水。

同样的客观存在,三个不同的认知主体表述的信息却不尽相同,第一个人表述的信息只是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没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第二个人的表述不仅陈述了桌子上有一杯水的客观事实,还表露出了他的主观反应:急切地需要这杯水,看到这杯水所产生的希望,激动等。

第三个人也表述了基本的客观事实,所产生的主观反应却和第二个人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主体或同一主体在不同情形下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状态有差异。

信息从产生上就天然地分为了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主观信息是客观存在经过人的主观认知时所产生的主观反应,故主观信息归根结底来源于客观存在。

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的关系

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有着内在固有的关系,这是一种逻辑关系。

“狼来了”和“孔融让梨”是众所周知的两个小故事,故事本身讲述的是真实发生的客观事件,从故事本身来看,呈现了客观信息。

但故事所表达的信息则不限于陈述事件本身的客观信息,还有隐含于其中的主观信息。这也是表达的重点所在。

法国维果茨基说:一个词的意思是该词在我们意识中引起的一切心理事件的总和。

语言文字表达的客观事件所引起的认知主体的心理反应,也属于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这就是主观信息,主观信息往往隐含在客观信息中。

我们可以根据客观信息去推断可能的主观信息,从而穷尽语言文字表达的所有信息。

“狼来了”讲的是放羊的孩子谎称狼来了戏弄村民取乐的事,其中虚构事实的行为符合人类认知中对不诚实的定义。这样的客观事件自然能引起认知主体心理上对诚实的思考。

“孔融让梨”中小孔融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吃,这种行为符合人类认知中对谦让的定义,所以故事可以引起认知主体主观上对谦让的思考。

故事都是如此,借助故事中的客观事件来引起认知主体主观上的心理反应,而这些心理反应属于主观信息,读懂了主观信息才是读懂了故事。

认知主体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取决于客观事件本身,客观事件决定心理反应,在信息上则表现为客观信息决定主观信息。

客观信息决定主观信息,反过来即是主观信息来源于客观信息。这种决定是内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所以是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在很多阅读中都会用到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的这种因果关系。

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的关系(二)

客观存在决定主观反应,体现在信息上就是客观信息决定主观信息。而人的客观行为又是受主观意识支配的,这意味着主观也会对客观产生作用。

同样一件事,不同人的客观对待方式不一样,究其原因就是人的主观心理不同,比如学习,有的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互动,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等,而有的学生却各种拖延、逃避。这些客观表现上的差异源于学生对待学习的主观心理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其学习有更大的进步。

高考曾考过一道衔接排序题,其恰当的顺序是:听到树上黄鹂叫,心里高兴,视线就移了过去。

“听到树上黄丽叫”,这是客观存在进入了主体的主观认知,引发了主体“心里高兴”的主观反应,因为“心里高兴”,就去寻找声音的来源,自然就有了“视线就移了过去”的客观行为。

主观意识对客观行为的这种支配作用我们称之为反作用,因为主观都来源于客观,所以主观对客观产生的作用是反作用。体现在信息的关系上就是主观信息反作用于客观信息。

总之,认知主体的一切主观反应都来源于客观,一切客观行为都受主观意识支配。所以客观决定主观和主观反作用于客观都是严格的因果关系。

语言文字承载的信息自然地保留了这种主客观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在阅读中我们就可以借助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内在的因果关系建立信息间的联系或根据显性信息推断隐性信息。

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的关系(三)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这是客观与主观内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但在阅读中我们会遇到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既不是决定关系,也不是反作用的关系的情况。

如:全国卷曾考过一篇小说《马兰花》,有一道题这样问: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这里马兰花流泪及其具体表现是客观,而心情则是主观,很明显,马兰花的心情是由流泪之外的特定客观事件决定的,流泪也并非由心情支配,支配意味着可控,而流泪则是不可控制的,是人有某些特定心情时的本能反应。

流泪其实是内在主观心情的外在表现,我们可以称之为外显或外化,主观心情是抽象不可感知的,外显则为我们提供了揣测心情的外在依据。

而这种外在表现往往是无法人为控制的本能反应。如人伤心到一定程度会抑制不住情绪地哭,而极其高兴时又会情不自禁地笑。

当客观是主观的外显时必须完善主客观内在的因果关系才能使思路清晰,要点完备。也即是要依据主观来源于客观的规律寻找决定主观心情的客观事件。

马兰花的三次流泪,先在原文对应每次哭的具体表现,每次哭的心情需要明确,但心情的明确取决于引发心情的客观事件,所以找准每次流泪背后的客观事件至关重要。

答案示例:

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

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

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答案示例中引号内是流泪的具体表现,“受到丈夫指责”“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麻婶女儿知恩图报”“丈夫不再唠叨”是决定心情的客观事件,“委屈与隐忍”“气愤与不满”“惋惜”“感激”“释然”是客观事件引发的主观心情。

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的关系(四)

有一首耳熟能详的《上学歌》这样唱到: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看似简单幼稚的一首儿歌,包含着客观和主观之间非常重要的一组关系,也是在阅读中很常见的主客观之间的关系。

在这首歌里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内心情感,但我们很容易得知这个上学的“我”是开心愉快的。怎么看出来的呢?其实就是从“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中获得的信息。

“太阳”“花儿”“小鸟”是客观存在,而对这些客观对象的描写则充满了人物的主观情感,

但主观情感并非由这些客观事物决定,“太阳”“花儿”“小鸟”只是情感的载体。

换句话说就是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事物,通过分析客观事物的特征就可以揣测人物的主观情感。

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尤其多见,诗歌中的借景抒情就是典型的将主观投射于客观对象,这也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种方式最突出的表达效果在于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具有含蓄委婉之美。

而从逻辑的角度看,决定主观情感的则另有其事,这里是 “我去上学校”这一客观事件,故在答题时,需要完善其逻辑关联。

概括和具体的关系

概括和具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两个概念。在语文学习中也很常见,故研究概括和具体的内在关系尤其重要。

概括和具体从表面看就是信息范围大小不一样,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类似于人事管理中的上下级关系,概括是上级,包含下级,具体是下级,属于上级。

概括和具体之间还有着 “对应互解”的关系。语文实质就是考信息之间的关系,概括和具体则是信息间非常重要的一组关系,“对应互解”有助于快速准确地处理信息。

“对应”即是说同一组概括和具体表述的是相同的信息,比如蔬菜和白菜、黄瓜、芹菜、丝瓜,蔬菜是概括,白菜、黄瓜、芹菜、丝瓜是具体,一个人说喜欢吃蔬菜和说喜欢吃白菜、黄瓜、芹菜、丝瓜所表述的信息没有实质差异。

蔬菜是一个笼统的称谓,如果需要招待一个喜欢吃蔬菜的人,自然是在蔬菜的范围内具体为某些蔬菜,比如白菜、黄瓜、芹菜、丝瓜等,如果第三人转述某一个说自己喜欢吃白菜、黄瓜、芹菜、丝瓜的人的特点,我们会简要地说这个人喜欢吃蔬菜。

概括和具体两种形式的信息表述既是表达与获取信息的需要,也是适应人的认知规律的需要。

“互解”就是说我们可以在概括和具体间自由切换,如果给了概括,可以根据概括对应具体,如果给了具体,同样可以对具体进行概括。“互解”源于“概括”。

概括和具体对学习语文的意义

在阅读中,总是会遇到概括信息和具体信息。概括和具体又有着对应互解的关系,利用概括和具体的关系,可以极大地提升阅读的精准度和速度。

概括因在信息范围上覆盖了具体且集中简要,便于快速获取信息,具体是对概括的解释说明或细化明确,便于理解信息。

具体信息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解释概括信息,便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

通常说来,有概括信息就有对应的具体信息,因概括信息范围大,可对应的具体众多,这就决定了概括信息的模糊性,难以理解,若没有具体信息则让阅读变得艰难。

而有具体信息则不是一定有对应的概括信息,这时就需要自己进行概括。

当然,作为文学类作品,具体信息其实是写作中很重要的部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主要依靠具体信息来体现的,所以具体信息也是增加作品审美性与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

概括和具体之间的层级关系是复杂的,对这一信息来说是概括的信息,相对另一个信息也许就是具体,比如议论文中的分论点,对于论证分论点的论据来说是概括,但对于总论点来说却是具体。

一定要理清整篇文章的信息在层级上的关系,不能越层级对应,那样就会导致信息的对应失衡,最终让理解产生太大的偏差。

主观与客观和概括与具体的关系

概括是对具体的提炼、精简,在范围上涵盖了具体。

具体明确详细,是对概括的解释,包含于概括,比概括范围小,这也意味着具体较分散。

主观是对客观的浓缩、升华,这意味着主观的凝练、精简。

客观对应生活内容,具体、形象、接地气,易于理解,但生活内容本身繁杂多样,这决定了客观的零散、肤浅。

由此可见,主观和客观是一组特殊的概括和具体。

主观是对客观的高度概括,这种概括的层次高于客观上的概括。

阅读一篇文学类作品,特别是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首先是从客观层面进行概括,然后根据客观层面的概括做主观上的升华,这样对文章信息的把握就容易做到精准高效。

比如阅读《孔融让梨》,文章具体讲述了“孔融让梨”详细经过,而题目“孔融让梨”因具备了句子的主干成分,恰恰就是对正文内容客观上的概括。

而有了“孔融让梨”这一客观层面的概括信息,我们需要将其升华为一种概括性更强,信息涵盖范围更广的主观信息。“让梨”这一行为很直观地体现了“谦让”的品质。

“谦让”是从“孔融让梨”这一客观事件中升华而来的,可以包含无数类似于“让梨”的客观事件。

概括是阅读中最核心的能力,但概括一定要遵循其内在的层次,先是客观上的概括,再上升为做主观概括。

既不能只停留在客观上,也不能跳过客观概括直接到主观。不然,要么理解肤浅,不能领会文章的真实意图,要么对文章的理解产生严重偏移。

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利用主次关系来优化表达在写作中是极其常见的,所以在阅读时要学会分析主次关系。

《爱莲说》是大家熟悉的篇目,从题目可知文章的写作对象是莲,而文中又写到了菊和牡丹,显然菊和牡丹与莲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莲是主要对象,而菊和牡丹则是次要对象。

菊和牡丹既然出现了就要为主要对象服务,这就要求有关菊和牡丹的信息必须和有关莲的信息有某种关系。若没有任何关系,就不能成为文章的一部分。

从内容的角度看,主次之间常见的关系是对比和衬托。

从结构的角度看,若先写次要对象,再先主要对象,则是典型的铺垫。

无论是内容上的对比、衬托,还是结构安排上的铺垫,其效果都是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以此达到优化表达的效果。

不仅文章写作的不同对象可分主次,句子的结构也有主次,通常主干为主,枝叶为次。

不同类型的信息间也有主次之分。如主观、概括是主,客观、具体是次。

分析主次关系,不仅可以明确手法,还有助于准确锁定信息,在阅读和写作中都是不可忽视的。

信息的载体

我们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将信息进行了分类:主观和客观,概括和具体,主要和次要。

通过这些不同类型信息间的关系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在各类信息间自由切换,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但信息必须借助媒介才能存在。信息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内容,内容本身无法当然地呈现出来,需要借助便于大众掌握并使用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承载信息内容。

我们都有吃米饭的经历,米饭是需要有载体来盛放的,放在锅里,锅就是载体,装到碗里,碗就是载体,米饭则是载体上承载的内容,我们需要的是米饭这个内容,但若离开载体,内容也就无法存在了。

信息就好比是我们吃的米饭,而语言文字则起着锅和碗的作用,盛放信息,是信息能够得以呈现的载体。

语言着眼于听觉,文字则着眼于视觉,文字是可以固定下来便于流传的符号系统。语言和文字都是表达信息的工具。

所以,语文学习中要分析信息,就需要对信息载体有足够充分的认识。

下期话题:信息和载体的关系

信息和载体的关系

信息是内容,载体是形式,信息和载体的关系符合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内容的表达需要恰当的形式,恰当的形式有助于内容的准确表达。内容决定形式,形式适应内容,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这就好比是人和衣服的关系,衣服是形式,人是内容。一个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是由这个人的身材、体型、年龄等自身因素决定的,自然,衣服需要适应人才能穿起来舒适,看起来美观,整体上和谐。

若衣服不适合人的身材或年龄等自身条件,穿上去就会让人难受或显得怪异。

同样,表达信息的形式不适合相应的内容,就会妨碍内容的呈现。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语文学习的意义在于可以根据形式反推内容。

反推内容并非是反推具体内容,而是反推内容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这也好比一个人穿的衣服,单独看一件衣服,我们并不能知道是谁穿的,但可以根据衣服的型号样式风格等反推穿衣服的人的身材、体型、年龄和风格等特征。

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语言文字形式上的特征对内容做反向推断,比如主干对应的是一句中的核心信息,这个信息概括且侧重于客观。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信息,进行解决问题。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逻辑语文——语文学习新思路》,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小学生作文《借钱》火了 堪称逻辑天才 老师都忍不住称赞是高手

小学生作文《借钱》火了 堪称逻辑天才 老师都忍不住称赞是高手

...的时候分数必然不会低,这样同学们才能有更好的成绩,语文学习上也不会吃力。最后想说优秀作文也不是凭空就能够写出来的,那些写出优秀作文的孩子,都是非常有文学积累的,所以平时多让孩子看书是没有错的,作文在考...

2023-01-03 #经典句子

教育部“最新”回应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改了 注重逻辑思维培养

教育部“最新”回应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改了 注重逻辑思维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科目一直以来都是主要科目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把语文教材看得很重,也希望能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提升自己相关能力和知识储备。然而现行的语文教材虽然具...

2014-05-31 #经典句子

喜欢读书语文却不好的原因是?要锻炼孩子逻辑能力应该读这些

喜欢读书语文却不好的原因是?要锻炼孩子逻辑能力应该读这些

“喜欢读书却不擅长语文”的原因是?要锻炼逻辑能力应该读这些听到“语文好的孩子”,大家一定会想“你一定喜欢读书吧”吧。确实,读书量和语文能力有一定关系。但是,其中也有“喜欢读书却不擅长语文的孩子”。这次...

2014-08-30 #经典句子

“语感”不是跟着感觉走 语文也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语感”不是跟着感觉走 语文也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和孩子把语感神秘化,作用夸大化,认为只要语感良好,语文学习和答题,就不在话下,跟着感觉走,凭直觉就行。的确,语感是经验色彩很浓的一种语言能力,它涉及人的多种能力和经验的组合。有些没怎么读过书的人,说出...

2023-05-04 #经典句子

小学语文病句修改: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小学语文病句修改: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心有火种,便可燎原。”——文訫今天讲解小学语文常见病句类型中的不合逻辑不合事理。不合逻辑不合事理:句子表达的意思不符合客观事理,即不符合事实,没有道理,包括自相矛盾,范围不清,主客颠倒,强加因果,否...

2023-05-07 #经典句子

学生请假条用“文言文” 各个逻辑满分 语文老师:我觉得很欣慰

学生请假条用“文言文” 各个逻辑满分 语文老师:我觉得很欣慰

...奇又有创意。学生请假条用“文言文”,各个逻辑满分,语文老师:我觉得很欣慰关于请假这件事,我相信很多学生都经历过。毕竟,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学生难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而请假。通常情况下,老师会要求学...

2023-09-07 #经典句子

小学生作文《借钱》火了 风趣幽默逻辑清晰 老师称赞:这是高手

小学生作文《借钱》火了 风趣幽默逻辑清晰 老师称赞:这是高手

作文在语文考试里一直占的比重都非常大,想要学好语文,写好作文是关键,但想要写好作文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事,更不用说小学生了。虽然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就会循序渐渐地开始接触写作,但是因为学...

2023-12-23 #经典句子

小学生作文《委屈》走红 逻辑清晰思维缜密 老师看后哭笑不得

小学生作文《委屈》走红 逻辑清晰思维缜密 老师看后哭笑不得

...语:学生时代不管是初中小学还是高中,学生都有要学习语文,语文作为三大主科之一,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语文试卷中,哪个部分的分值最高呢?相信学生都知道,那就是作文。如今小学生天马行空脑洞大开,想象力非常丰...

2024-01-0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