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1877 托翁写了一场文学史上最唯美的“出轨” 想与肮脏时代对抗

时间:2009-06-27

他于1828年出生在一个名门贵族之家,此后经历了幼年丧失双亲,在军队服役多年,五、六十年代农奴制改革对他影响颇深,积极着手革命之余,也不免地被那个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21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列夫·托尔斯泰,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俄国作家,他的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都深入人心。

他于1828年出生在一个名门贵族之家,此后经历了幼年丧失双亲,在军队服役多年,五、六十年代农奴制改革对他影响颇深,积极着手"革命"之余,也不免地被那个新旧之交的时代所影响与撕裂。

或许是托翁(列夫·托尔斯泰)本人一生复杂经历的映照,又或许是生在19世纪,那个全世界都在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似乎各个国家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或犀利、或深刻、或悲天悯人般写下一部部超越时代的经典名著。

但是很意味深长的是,不管是那个国家的作者,都似乎"喜欢"把对时代与社会的批判,揭露与抗争等情绪,包裹在人性"情感"的外衣之下。

一般最常用的是爱情,但里面的"爱"都裹挟着关于自由、尊严、追求与信仰的元素,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用"各式的婚姻"来演绎。

而通常,故事里的男男女女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有"婚外情"的举动,比如《红字》里因"通奸"被审判的白兰,《包法利夫人》里两度"偷情"的爱玛,以及这本《安娜·卡列尼娜》里直接"私奔"的安娜,都是一种"婚外情"的各种表现。

那么,这是为什么?可不可以用改革或是宗教来体现?仅仅是为了表达和加深,与那个时代的激烈对抗的"宣泄"?亦或,想用最直白的"情欲",作为最深入人心的"直视"表达?

或许,这个答案,可以从这本《安娜·卡列尼娜》里寻找。

第一条线:安娜的人生"追求"

如何抗争时代与命运——追求真爱

首先,不得不说,托翁的笔力永远显得无比悲悯而克制,但同时为里面的各个人物设计的人生,却永远复杂而具有悲剧色彩,就像是不可控的心灵与肉体"交战"的矛盾体。

一方面他在"心灵"上爱着笔下的安娜,甚至于在开篇的扉页上,就为她写下了"赞美与开脱之词":

"Vengeance is mine, I will repay."(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出自圣经《罗马书》12章19节)

这句话在《圣经》里的原意为:

"人间的罪恶只有上帝可以裁判,世人是无权评论的。"

由此可见,他对安娜的态度是充满同情的,于是连"世人"对安娜或许有的"负面"评价,都归结于"上帝的选择"。

其实就托翁本人的一生经历来看,他可以说是十九世纪最复杂,最"自相"矛盾的"伟人"。

他的作品里,总是对爱情各种歌颂,尤其对安娜的描写,用尽了所有衬托的手法,通过各式各样身边旁人的"眼睛",去极尽雕琢,或许在"文学世界"最美好的女性,最"美丽"的安娜。

但在另一个对立面里,托翁又回归"肉体"的理性判断上来,从宗教和伦理道德出发,冰冷地评判安娜违背了"神圣婚姻",而选择出轨、私奔之"恶"的所作所为,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自取灭亡的后果。

但正如托翁本人的性格上的矛盾与复杂一样,他对这段安娜与卡列宁的"制式婚姻",有着定义式的判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那么问题来了,本书中对"婚姻"的定义探寻,到底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或者说"他们"的幸与不幸,该如何定义?

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托翁写文一直保持的创作信条:"严格遵守现实主义,忠实表现生活的逻辑。"可以看出。而再次基础之上,托翁还始终保持着对笔下人物的多面、复杂地结合塑造。

以本文的安娜为例,于这个时代而言,她是勇于反抗封建传统"势力"的勇敢"斗士",为了追求"真爱",不惜放弃一切过着"艰难"的生活;

但于代表新、旧交织的象征"婚姻"来说,她又是懦弱地被传统伦理道德束缚,和宗教"爱欲观"煎熬的"女性"、"母亲",即便努力"说服"了自己,冲破了"制式婚姻"的枷锁,却任然难以逃过自己内心的苦闷与谴责。

如此其实这本书的第一条线,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以及"情人"伏伦斯基"道德与爱欲"的纠葛,或者说,通过描绘安娜勇于逃离不幸福的,压抑的,"封建的"婚姻,不惜代价地追求"真爱",来展现一个属于那个"矛盾"时代的不满与抗争。

就像,古今中外,深入大众人心,不由"刻骨"的爱情模样,要么是水乳交融,相濡以沫的"亲情式"爱情,即使失去激情的光彩,但至少还有绵长的"生活";

要么就如安娜这种,不是结局"死、伤"惨淡,就是过程跌宕起伏的"相爱相杀式"的爱情,即使永远保持最后的遗憾,但至少曾经"在一起"时的"爱"是永恒的。

如此,其实就回到了本文最开始想要探讨的问题,为什么"名著"都喜欢用"婚外情"来与时代对抗,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这种"爱情"深入人心,印象深刻之余,更是对当时时代变幻最贴近的"表现"。

所以最后安娜在时代的撕裂下,不可避免地自我毁灭了,她在最后叹息道:

"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

对社会的谴责,对时代的控诉,都化为一个"可怜"安娜的悲剧。

所以,幸福永远相似,不幸深入人心。

第二条线:列文的人生"探寻"

如何在新、旧之交的时代里寻找人生意义——平衡改革与宗教

初看时,其实列文这一条线,显得有些多余,毕竟从书中的"主题",以及直白的以主角安娜做的书名《安娜·卡列尼娜》就可以看出,安娜是故事里绝对的灵魂。

更重要的是,纵观全文,安娜与列文的交集,似乎只有寥寥数笔,更别提深入的交往和交流了,那么设计列文这个人物,这一条几乎与安娜相提并列的"主线",意欲何为?

而这种设置,其实在托翁的《复活》里,对列赫留朵夫的设计是相似的,正是他投射在故事里的"思想影子",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充满复杂矛盾的时代与社会的思考"代言人"。

正如故事里列文的种种行为,诸如保守而希望改革的心态,让他始终保持着对封建农奴制"改进"的热情,天真地希望用"不切实际"的"对分制"(就是用农民"使用"一半土地的收成,来刺激他们努力耕种。)来"解决"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天然"矛盾。

这不正是托翁在50年代退役后,在自家庄园尝试施行,最后失败的"举措"。

他一方面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所谓"正义"的历史,土地该属于地主,而不同意激进的自由主义与斯拉夫派的"革命式"消除农奴制做派。

托翁把自己的现实投射到故事里列文的身上,不仅让他尝试种种必然会失败的改革,甚至让他天生存有善良、热情的美好品质,还让他家庭幸福,身体棒棒,都只是为了有更大的力量,去积极参与自己"理想化"农业改革的时代浪潮。

但同样的,现实的不顺利和矛盾重重的投射,让故事里的列文也陷入一个无比苦闷,甚至一度被精神抑郁"逼迫"到自杀的状态,可见现实也经历过的托翁是如何挣扎与激变的。(比如后期在约八十年代时,托翁的世界观有了极大的转变,于是才有了后来思想几乎完全相反的《复活》的诞生。)

于是他借着列文的感叹开始拷问自己,也寻找"人生":

"要是我不知道我这人是什么,我活着为了什么,那就无法活下去。"

如果在这个新、旧之交的时代里,用平衡改革的方式,找不到人生的意义,那么是否可以寻求宗教的"帮助"?

是的,在这一点上托翁也把自己对宗教徘徊不定的态度,投射到列文身上,原本的列文是基督教的信徒,但随着进化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逐渐"选择抛弃"一边,通常是宗教。

放到列文身上,就表现在他一边在不断积极探寻农业改革之余,还不断学习,并与"上流知识分子"交换想法,试图去构建一个新的"精神寄托",但始终没有找到"答案"。

直到某一天,一个农民说了一句话:

"人们是不同的,一个人为自己的需要而活,而其他人为自己的灵魂而活,他不会忘记上帝。"

这才使他恍然大悟,重新拾起"信仰",再次在这个新、旧之交的时代里,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里的"意义",大致可以理解为"为上帝而活,也为自己而活。"就像是托翁本人一生都在摇摆不定,对宗教的信仰问题。

即使他本就出生于一个高达90%信仰基督教的俄国,一个全家都信仰基督教的贵族家庭里,依然难以坚定他那被哲学、科学和知识、真理所洗礼的"灵魂"。

托翁说:

"少数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以外什么都有了;多数人也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

是呀,"少数人"物质的富裕,让他们精神开始贫瘠,需要一个"上帝"给以支持,而"多数人"一无所有,还不乏偶尔的苦难降临,所以他们需要"上帝"给以精神慰藉。

如此,其实第二条,关于列文的,在这个时代寻找人生意义,寻求现实的"改革与宗教"线,也圆满穿插,严丝合缝。

如此或许又可以回答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因为不管是"激烈"的改革,还是"宗教"的影响,都难以深入人心,给人以真正的震撼与悠久的"回响",所以必然要被裹在"婚外情"的外衣里,故事才被人铭记至今。

"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

既是书写时代的碰撞,也是描绘人性的复杂

但,正如托翁在这本《安娜·卡列尼娜》里,不止写安娜的故事,还费大笔力去描绘列文一家的故事一样。

托翁始终想表达的不止是爱情,更多的是被掩埋在"爱情"里面的,关于人性与时代的激烈碰撞。以及赞颂那些勇敢打破时代桎梏,批判丑恶的现实社会,追求想要的爱与自由的人。

难以忽视的处于新、旧之交的,封建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的激烈"对撞",其实都是促成这个时代现状的原因。

于是,人性的复杂在这个时代展现地淋漓尽致,看似教育、背景、身份、环境以及个性等,都不相关的安娜与列文,其实就像是一体两面,有着内在联系的"镜子"。

他们各自的经历、爱情、想追求的"东西"以及最后的结果,其实都高度一致,只是放在那个时代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

"我心安处是吾家。"

只有明白这个时代的"语言",才能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如果得不到"心安",找不到"信仰",便只能"死亡",不管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会灭亡。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安娜的悲剧是必然的,甚至那个时代所有人的"悲剧"都是必然的,除非他们得到"心安"与"追求"。

回归到最开始那个问题,到这里,或许就可以真正有所体会了。

之所以,很多"名著"都喜欢用"婚外情"来表达与时代的对抗,是因为单纯的改革或是宗教太过严肃且"无意义",必然要以一种更加浅显易懂,却意味深长的"形式",比如"爱情的另类演绎"去传达这种深层次的各异思想。

写在最后:

有点久了,这次重刷了一遍04年的草婴中译版,配着一些被删减的英译版对照看,又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其实想想,果然还是所谓"八卦式"的爱情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于是年少时扫过的这本书,到现在居然一看就回忆起,七七八八的故事线,也挺神奇的,所以想到就重新解析了这本《安娜·卡列尼娜》。

当然,千人千面的阅读观点,众说纷纭,不过,还是推荐大家去看这本无与伦比的《安娜·卡列尼娜》。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1877 托翁写了一场文学史上最唯美的“出轨” 想与肮脏时代对抗》,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文学界的“渣男”:婚内出轨小16岁的新欢 74岁依然恩恩爱爱

文学界的“渣男”:婚内出轨小16岁的新欢 74岁依然恩恩爱爱

文学界的“渣男”:婚内出轨小16岁的新欢,74岁依然恩恩爱爱1992年,《文化苦旅》横空出世,于是余秋雨在文学界也名声大噪。余光中这样形容余秋雨:"中国散文在朱自清、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再比如金庸:“余秋雨...

2023-11-24 #经典句子

石若轩X云兮桥人|网络文学:创作者与受众共建的文学共享空间

石若轩X云兮桥人|网络文学:创作者与受众共建的文学共享空间

...平凡小职员,要么便是一地鸡毛的路人甲,总之是在大喧嚣时代广场中的小人物。这些人的精神世界里是没有港湾的,他们像一艘孤船,跟随着身边同样无目的航行的船只,伴着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浪花,飘着。所以多数穿越到另一个...

2023-10-23 #经典句子

获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景恒街》 显示80后的婚姻伤痛进入主场

获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景恒街》 显示80后的婚姻伤痛进入主场

...是《最小说》的签约作者。她的小说里,有与郭敬明《小时代》相似的背景,这里有青春的痛,但更多的是一种青春的梦。写小说必须有粉丝,有粉丝,就有收益,这种生财模式,正是《景恒街》里的名叫“粉叠”软件的基本特...

2015-02-06 #经典句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

...使用的较为常见的手法。桃花作为一种自然景观意象,其唯美、烂漫之态,展现了大自然的瑰丽风光与蓬勃灵秀的盎然生机,符合古人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因而受到广泛人们的垂青,现身于各类文学作品中。不论是先秦时期的...

2020-03-16 #经典句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造诣排名(上)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造诣排名(上)

...、各种美景的思索和歌颂。其光彩绚丽夺目,其辞藻简单唯美。诗经涵盖面广,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的是各地歌谣,《雅》为正声雅乐,《颂》为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贵就贵在乃是以真实...

2017-05-04 #经典句子

吴冠中眼中的艺术与文学:探寻鲁迅与齐白石的人文精神

吴冠中眼中的艺术与文学:探寻鲁迅与齐白石的人文精神

...的方向,都是值得令我们至今铭记于心。书画作品即使再唯美,如果创作者本人没能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是很难有所突破的,也很难受到大众认可。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批判换个角度而言也是对美丑善恶的评判。这样看来,吴冠中先...

2024-01-26 #大杂绘

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生必读的文学经典书籍

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生必读的文学经典书籍

...寻逝去的时光》,也是我最为喜爱的系列书之一。文字的唯美与流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刻画是我从未在其他书籍上阅读到过的细腻、细致与细微,极度的微观。这套书是我读的最慢的书,并非因为整套7卷的巨幅,而是在阅读...

2023-10-10 #经典句子

丫头文学是什么梗?丫头文学经典语录

丫头文学是什么梗?丫头文学经典语录

...头眼神是不会骗人的,你在克制对我的喜欢是吧你想让我出轨和你在一起是吧不要在意世俗眼光现在给你个机会得到我丫头我可以抽出两个小时陪你过你们小孩喜欢的洋节我知道你给所有人倒水是因为你不敢表现出你对我的在意...

2023-07-2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