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黄永玉:文学依旧是我最倾心的“行当”

时间:2008-11-18

黄永玉从家乡写起,先后推出第一部朱雀城84万字与第二部八年130万字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9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本文来源:金羊网」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磊

图/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

2008年,85岁的黄永玉回到两岁孩童的视角,以个人的经历为原型,重新开笔创作在心中酝酿八十多年的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迄今已逾十三载。

黄永玉从家乡写起,先后推出第一部《朱雀城》(84万字)与第二部《八年》(130万字)。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第三部《走读》(1、2),48万字。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洋洋数百万言,刻画了主人公张序子的传奇。在书中,张序子从少年长成了青年,从边城凤凰走到了大都市上海。所有人都在长大,但不是老去,包括98岁的作者黄永玉,他还在不停地写……

“走读”生涯凭的是勇气、运气、力气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从主人公张序子两岁开始,写了一个大家族和他们生活的朱雀古城的四季时光、风俗民情、各色人物……当朱雀城逐渐衰败,十二岁的张序子不得不沿着那条母亲河,漂流到外面广阔的世界。

漂泊的过程,成就了张序子的传奇人生:屡屡行走在刀锋边缘,却总能逢凶化吉;胆大不信邪,身无一文走遍天下;侠义莽撞,对待朋友很仗义。他轻信,常受骗上当,但又敏锐,分辨得出人家的好意;他不是贾宝玉,却得男女老少倾心;他勤奋能吃苦,痴迷于费力的木刻艺术。

作为系列小说第三部,《走读》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40年代,一个靠木刻为生的年轻人,辗转到厦门教书,攒下一张机票,只身来到大上海。以后的日子,吃的、住的、穿的,就只能全凭勇气、运气、力气了。

娶妻成家之后,张序子货真价实地进入了一个成人世界。在这个大都市,贫穷是翻倍的,胆寒是翻倍的,谨慎是翻倍的,用力也是翻倍的。《走读》专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贫穷的青年木刻家的日常生活:怎么投奔朋友,怎么得到第一笔稿费,怎么买到一双经穿的鞋,怎么租到一间市区的屋子而又不堪重负……

这部“流浪艺术家之歌”,将张序子日常生活中捉襟见肘的困窘、难堪中的失望,都细细写了出来。没有哀怜、沮丧,倒有诙谐和幽默的勇气,既是歌咏也是感喟。

令该书责任编辑刘稚印象深刻的是,在序子的种种活动中,那一餐一餐的饭食写得十分具体,让人深切地体会到“一箪食、一瓢饮”得之不易:“其实这些都是黄永玉先生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尽管黄永玉已经98岁了,新作《走读》笔力却未见丝毫减弱,跟十三年前在《收获》连载之初的从容、沉稳、诙谐、活泼的风格,保持着惊人的连贯与完整。

刘稚告诉记者,黄永玉先生还在写《走读》的第三部分。“他写作的时间并不固定,如果碰上要交稿,晚上也会写。也经常画画,但是没有具体的规定时间,因为画起来就没完。而且黄永玉先生准备在100岁的时候办一个画展,所以现在他画画的量很大,需要准备很多作品。”

用自由的笔墨书写传奇的人生

黄永玉的人生,跟张序子一样传奇。他的素材足够精彩,方可写作自传体小说,这才让我们得以跟着张序子的脚步,回看个人史和家国史紧紧缠绕的那个年代。

12岁那年,家境贫困的黄永玉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不久抗战全面爆发,他就开始了一个人的漂泊,“靠捡拾路边残剩度日”,跟着老百姓躲日本人,在闽东南流浪,用脚走过“千里万里”。他当过瓷厂小工、戏剧宣传队美工、美术教员、文化馆干事。紧急的时候,靠着一手“剪影”功夫挣到了饭资,也交到朋友。他三次从日本人的炸弹下捡回性命;为了生存,曾和一船舱尸体“同行”,还险些被抓“壮丁”。

黄永玉十几岁时,一位长者兼朋友就对他说过这样的话:“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小说,取名《块肉余生记》,写一个小孩成长的复杂故事。我觉得这书名送给你更为合适,你才是货真价实的‘块肉’。”

“活得这么老,常常为这些回忆所苦。”黄永玉在《走读》中有一段自况:“我也不清楚,一辈子不晓得从哪里得到和敏悟。上当倒霉之后不叫痛,甚至不当是一种教训,把自己的傻行当作笑料去取悦朋友。更不做借酒浇愁的表演,让朋友来分担我的小小疼痒。”

既然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张序子与作者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作者为何不干脆写成自传,反而是以小说的方式呈现?

在刘稚看来,这是因为黄永玉需要更自由的笔墨,自传会限制他的发挥:“他的写法非常自由,写四五岁的序子时,突然会打个括号开始说我已经90岁了,描述他当下的情况。书中他随时随地都在发感慨,插入许多即刻的联想或者读书体会。”

这种写法一度引发批评界的争议。“但是正因为这种写法,黄永玉的文字、思想在过去与现在之间自由穿行,构成对话,让小说层次更为丰富,人物形象也更为生动,对不同地方的风俗人情的描绘精彩之极。”刘稚说。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上海、台北、香港分别呈现什么样的风貌?《走读》里对各种市貌、街景、生活场面,甚至人们的情绪都做了传神的摹写。

初到上海,“序子发觉大城市的路平虽平,却没有朱雀那边的路好走。不挂脚,使不上劲。远倒不怕,东张西望,广播戏文,洋鼓洋号,一晃就到家了。只是脚上这对皮鞋费得厉害”。

黄永玉写到他喜欢的广东人:“所有铺子的特点,伙计们不论老少大都板着脸孔。跟广东人做朋友一样,开始都会有广州文德路铺子伙计脸孔的感觉,一旦触动了彼此的"笑穴",那种真诚、开怀、热火,便都忽然迸发,成为长久连绵的终生友谊。”

用心刻录文化的“孑遗”

过着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的日子,黄永玉是如何成为艺术家的?他说:“我是自己培养自己,自己把自己养大。一边走一边捡,知识也好,吃的也好。”

黄永玉酷爱读书,他的行囊里总背着书籍。在厦门集美学校读书的时候,考试总是不及格,因为经常去图书馆看杂书。正如书名《走读》,他的一辈子都在走,也在读。

木刻也是黄永玉的挚爱。“我年轻时用厚帆布做了个大背囊,装木刻板、木刻工具、喜爱的书籍,还有一块被人当笑话讲的十几斤重的磨刀石。一听到枪声、炮声,背起背囊就跟人便跑。”黄永玉曾在版画作品集《入木》中这样写道。

后来黄永玉从木刻拓展至油画、国画、雕塑、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在中国当代美术界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套色木刻《阿诗玛》和猫头鹰、荷花等美术作品。他设计的猴年邮票、“酒鬼”酒的包装,广为人知,深受大众喜爱。

木刻,也曾是黄永玉贫困中谋生的手段。《走读》中张序子与木刻的故事,很多也是黄永玉的真实经历。刚到上海举目无亲的他,经常会有朋友帮衬,约他刻几幅画,过几天来取,然后给他稿费。他经常连夜创作,手都刻出血来了,有时不小心,手指也会被刻刀划破。朋友们说:“因为木刻,黄永玉的一双手看起来特别大,骨节也特别粗。”

因为热爱木刻,黄永玉结交了不少气味相投的朋友。他在闽赣地方认识和神交了一批木刻家、漫画家、诗人、报人、读书人,也在这里遇到了一生的爱人梅溪。

《走读》还有大量笔墨写李桦、余所亚、章西厓、陆志庠、黄裳、汪曾祺、臧克家、黄苗子、九叶派曹辛之、女诗人陈敬容等等,这些人物各具性情,形成了一种生动的文化景观。“无愁河”系列描绘的人物上百位,风流蕴藉,都是作者相遇相知、铭刻于心的记忆,作者用心刻录,像是文化的“孑遗”,专此存照。

虽以木刻和绘画赢得了巨大声誉,黄永玉却始终将文学视为自己最倾心的“行当”。他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诗歌作品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后来他在回忆沈从文的文章里说:“要写历史,恐怕就是这种‘长河’式的历史吧?”

刘稚认为,黄永玉先生的这一见解,或许就是读者理解《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洋洋数百万言的钥匙。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黄永玉:文学依旧是我最倾心的“行当”》,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黄永玉在沈从文墓地刻后记碑 为何引发张兆和不满?其子给出答案

黄永玉在沈从文墓地刻后记碑 为何引发张兆和不满?其子给出答案

1987年,中国文学家沈从文凭借《边城》等作品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可惜的是,这最后一次进终审时,他已辞世。评论家认为,若非最后一次终审时沈从文已过世,他极有可能是...

2017-07-02 #经典句子

背叛沈从文 被李苦禅除名 与黄永玉大战 情感泛滥的国学大师

背叛沈从文 被李苦禅除名 与黄永玉大战 情感泛滥的国学大师

...番大家的意境。范曾人长得也天庭饱满,出身十三代诗人文学世家,自小品学兼优,属于根红苗正的优秀孩子,打小就喜欢画画,极早尽显天赋。沈从文师从沈从文为师,然而却在那个动荡年代,竟然发文百篇攻击自己的老师,...

2023-12-17 #经典句子

金庸 梁羽生 黄永玉曾是同事 金庸因为黄永玉一句话开始写武侠

金庸 梁羽生 黄永玉曾是同事 金庸因为黄永玉一句话开始写武侠

...年吧。张星月:30多年比我年龄还大,哈哈窦文涛:已经是她出生前了。那他跟你讲过他刚到香港的时候生活怎么样?李纯恩:刚到香港的生活他还好有一份正职,他就是有一份工作是在《大公报》。他之前考《大公报》的时候...

2013-11-04 #经典句子

湘西风土文化有三绝:沈从文的篇章 黄永玉的书画 滕远渊的诗歌

湘西风土文化有三绝:沈从文的篇章 黄永玉的书画 滕远渊的诗歌

...文化都有哪三绝呢?这里面还得谈到一位湘西诗人,他就是现代青年人物(湘西滕细伢子)90后知名大诗人滕远渊。话说这湘西滕细伢子,从小文风、可不简单,他7岁随爷爷练习书法,9岁熟读《千家诗》,15岁就能帮爷爷写春联...

2007-08-03 #经典句子

好书·推荐|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

好书·推荐|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

阅读·推荐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张新颖上海文艺出版社鲁迅文学奖、文津图书奖得主张新颖全新作品,以十篇烛照心灵的文字,书几代写作者的有情人生。《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是继《沈从文的后半生...

2015-09-27 #经典句子

带你走进沈从文 黄永玉的故乡——凤凰古城

带你走进沈从文 黄永玉的故乡——凤凰古城

...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华地名》,我是主持人小周。今天的节目,由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沈从文、黄永玉的故乡——美丽的湖南湘西凤凰古城。记得沈从文在他的《从文自传》第一篇《我所生长的地方》中这...

2011-03-07 #经典句子

范曾说 黄永玉的国画尚未入门 是“文人相轻”还是肺腑之言?

范曾说 黄永玉的国画尚未入门 是“文人相轻”还是肺腑之言?

...今中外的文化圈非常普遍,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真实人性的自然流露,很难用对错好坏去评价它的存在。因为人性中多多少少都有自私自利的成分,每个人在遇到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都会不由自主地启动自我...

2014-04-19 #经典句子

男星林语菲转行当电话客服 坐狭窄格子间工作 朝九晚八工作量大

男星林语菲转行当电话客服 坐狭窄格子间工作 朝九晚八工作量大

10月13日,据知名媒体报道,男歌手林语菲因为演艺事业发展受阻,长期零收入,而找到了一份电话销售客服的工作,决心暂时转行。见惯了普通人“挤破头”也要出道当明星,像林语菲这样从明星转行变成打工族的事情,可以...

2023-11-1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