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古人吃“鱼”趣谈:古代有哪些“鱼”文化?“沉鱼落雁”怎么来的

时间:2007-11-29

营养专家曾经说过,鱼的蛋白质含量比肉要高两倍,而且鱼肉中含有其他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具有一定的食疗养生的效果,经常吃鱼能够预防癌症,还能够避免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84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很多人都喜欢吃鱼,因为鱼的味道比较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非常高。营养专家曾经说过,鱼的蛋白质含量比肉要高两倍,而且鱼肉中含有其他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具有一定的食疗养生的效果,经常吃鱼能够预防癌症,还能够避免在年老的时候出现骨质疏松症。

有人会问了鱼的营养价值这么高,那么它好不好吃呢?答案是当然是肯定的。鱼不但是高营养的食品而且非常好吃。随着人们对美食的研究和烹饪材料增多,鱼的做法也多种多样,在家常菜中都会做红烧鱼、清蒸鱼、番茄鱼、酸菜鱼、酱汁鱼、油煎鱼等等。

鱼肉的肉质非常细腻,而且是一种比较消化的食物。我们想吃鱼的时候就会直接到商场上去买,贩卖鱼的人在将鱼递给买主之前,都将鱼鳞和内脏清理干净,所以吃鱼既简单又方便,餐桌上端来一盘新做的鱼肉菜肴,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三尺,然而在古代吃鱼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有一句话叫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说明鱼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所以想要吃到鱼必须接近鱼的生活圈儿,要么下水捞鱼、要么结网捕鱼。但是在渔网没有发明之前,古代人想捕鱼非常困难。

一、古代饮食文化之“鱼”

《孟子告子上十》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说我所喜欢吃鱼,熊掌我也喜欢吃。但这两种食物只能选择一种,那么就只能放弃鱼吃熊掌。

这句话是说鱼和熊掌都是美味的食品,如果必须选择其中一样食物,经过强烈的思想挣扎之后选择了熊掌。这里将熊掌和鱼相提并论,说明当时“鱼”非常珍贵。试想一下熊掌是多么难得的食物,想要取一只熊掌必须杀一只熊,而不铺就需要下海,也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1.鱼稀少而珍贵

现代人捕鱼有先进的捕鱼设备,渔民将船划到海中央,撒下大网之后能收获上千斤鱼。但是在古代渔网没有发明之前,想要徒手捉到一条鱼很不容易。《淮南子说山训》中记载:“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

意思就是臣子们为了讨好君王,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君王想要盖宫殿、大修土木,那么做橙子的就会把整个森林,都砍掉去制造成木头。如果君王喜欢吃鱼,那么手下的臣子们,就会将整个河谷的水都抽干,把鱼捞上来给君王吃。

虽然这句话比较夸张,然而“竭泽而渔”,却是古代人捕鱼的一种方法。这句成语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既有字面上的理解,也有一层深刻的含义,但是这里我们只提说吃鱼难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古代如果一个人能够吃到鱼,说明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只有花重金去买鱼,才有人愿意下水捞鱼。所以在古代有鱼吃,已经成为上层人物的代名词。可以想吃鱼就吃鱼的人,更是拥有及其尊贵的地位。

2. 古代捕鱼方法

鱼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动物,鱼的身体非常光滑。在古代没有渔民这个职业,“竭泽而渔”是最原始的捕鱼方法。就是把小水坑或者水沟弄干,鱼没了水就没有办法呼吸,也不能够自由活动,古人通过这种方法捕到了很多鱼。

“竭泽而渔”太过简单粗暴,而且不给自己留余地。今天吃上了美味的鱼,以后就再也没有鱼吃。古代人看见了“竭泽而渔”所带来的危害,所以就选择了用棍棒捕鱼的方法,用木棒打鱼还是有可能将鱼打晕并且捕到鱼。

古代人利用聪明的大脑,做出了很多工具,秦汉时期弓箭的发明增加了捕鱼,并且减少了捕鱼的难度。当鱼浮出水面之后,用弓箭射击或者用鱼镖叉鱼,方法简单而且能捕到很多鱼。后来古人又发明了鱼饵钓鱼,从此鱼在人们的餐桌上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多。

笔者认为,人们通过蜘蛛结网受到启发,制作了最古老的“网”,从此捕鱼变得更为简单。《易·系辞下》载,伏羲氏“做结绳而为网罟”。为了捕鱼还曾经用过假鱼做诱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捕鱼的数量,人们还曾驯养鸬鹚、鱼筌捕鱼等。随着捕鱼方法的增多,老百姓吃鱼变得特别方便。

古代人吃“鱼”趣谈

鱼从水中捕捞上来之后,要在短时间内将它吃掉。如果死的鱼放时间过长就会变味,而且放置时间过长的鱼很难吃。因此古代人从捕鱼到吃鱼,也经历了一番研究,才将鱼变成美味的菜肴。时至今日人们依然爱吃鱼,只不过烹饪技艺越来越丰富。

一、古人吃鱼的礼仪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言行举止和饮食方面都有很多讲究。同时,在吃鱼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忌讳。西汉《礼记·曲礼上》记载:“毋啮骨,毋反鱼肉”。吃鱼的时候不能将鱼来回翻转,这是非常不礼貌的饮食习惯。

渔民捕鱼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坐船出海还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吃鱼的时候渔民也非常忌讳翻鱼。如果看见有人吃鱼来回翻动,就有翻船丧命的危险。虽然这种说法比较迷信,但在古代老百姓非常忌讳翻鱼,这也表现出了对生命的敬畏。

人们在参加宴会的时候,鱼的摆放位置也很有讲究。一般都会把鱼头朝向长辈。老辈人说“鱼头朝敬尊贵”也是这个道理,而且在吃鱼的时候需要长辈,或者餐桌上职位高的人先动筷子。既表明对长者的尊敬,又告诉大家鱼是非常珍贵的食物。

二、渔民吃鱼趣事

渔民出海打鱼需要两三天的时间,也可能会时间更久。所以在海上生活就只能就地取材,每顿都以吃鱼为主。古代人在吃鱼的时候,会把鱼烤好放在木板上,大伙就会围着这个木板来吃鱼餐。这个木板被人们称作“顺风盘”,名字好听也为了讨个好兆头。

古代人吃鱼大多烤着吃,将新捕来的鱼处理干净,然后放在火上炙烤。虽然制作方法很简单,但味道却特别鲜美、地道。渔民们吃鱼都是从头向尾吃起,就是为了出海之后能够平安回家,代表此次出行“有头有尾”,从侧面说出了渔民们捕鱼难的问题,而且经常会有生命危险。

三、古代人吃鱼的方法

古代人吃鱼方法比较简单,大多是清蒸或者红烧。也有的人会吃烤鱼,在古时候这种做法称作“炙鱼”。《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专诸乃去,从太湖学炙鱼,三月得其味”,说明炙鱼非常美味。

《南齐书·礼志上》:“昭皇后,茗、粣、炙鱼,皆所嗜也”。既表明了在古代鱼非常珍贵稀少,而且很多人都喜欢吃鱼,特别是烤鱼非常著名,古代的一些帝王或者贵族,都认为烤鱼才是最美味的食品。

民间也流传这样一句话:“畜肉不如禽肉,禽肉不如鱼肉”。足以说明了人们对鱼的喜爱,无论是畜肉还是禽肉,都不如鱼肉美味。而且在古代还有“无鱼不成宴”的说法,说明鱼肉在人们的餐桌上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宴请宾朋或者逢年过节的时候,餐桌上必有鱼肉,这才能够显示出客人的尊贵。古往今来的一些文人骚客,也为鱼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江上渔者》就有“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诗句,说明当时人们比较喜欢吃鲈鱼。

“春酒香熟鲈鱼美,谁同醉?缆却扁舟篷底睡”,笔者认为这两句诗歌,不仅写出了人们对于鲈鱼的偏爱。同时,也表达出了古人对鲜鱼的渴望。文人们吃了美味食品之后就会即兴写诗,这种回味于唇齿之间的美食,通过文字记载来表现自己的愉悦心情。

四、鱼肉丸子的由来

鱼肉虽然美味好吃但是鱼刺颇多,吃鱼的时候不小心被鱼刺扎了喉咙,会感觉非常不舒服。古代帝王将相虽然喜欢吃鱼,但是他们不会亲手去摘鱼刺。厨师们会提前将鱼刺剔除干净,然后才端上去给贵人吃。

相传秦始皇就比较喜欢吃鱼,但是有一次却非常麻烦,后厨们为了剔除鱼刺想出了不少方法。误打误撞做成了鱼肉丸子,这种丸子口感比较好,而且不会有鱼刺扎嘴。秦始皇品尝之后非常开心,为他制作御膳的厨师也获得了封赏。

古人爱鱼也爱美人之“沉鱼落雁”

古代人不但喜欢吃鱼,还把鱼和人的美联系到一起。他们在形容美丽女子的时候,擅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庄子·齐物论》中曾云: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沉鱼落雁指美人以水照影的时候,鱼儿见了她们就会潜入水底,鸟见到她们就会飞入高空。从字面上来看好像是美人,让动物都觉得羞涩。其实,这是动物怕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动物和人类有着不同的审美观,所以古人说美女沉鱼落雁,也只是对美好事物的感慨。

一、关于“沉鱼”的历史故事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都曾有过一段经典故事。其中“沉鱼”指的是西施,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为了打败吴王,想出了很多计策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都被押入吴国做人质。每天喂马、扫院、刷马桶,过着奴隶一般的生活。

越王勾践回国之后,为了复国屯兵练武,并且将多名美女送给吴王。其中有一名美女叫做西施,生的粉面桃花、五官端正。据说她在河边浣纱时,河水里面的鱼儿看见她的倒影,都忘记了如何游水,渐渐的沉入了河底,西施之美被后人称作为“沉鱼”。

二、“落雁”者王昭君

“落雁”指的是古代美女王昭君,汉元帝时期王昭君,与匈奴单于结成姻缘。王昭君随着单于北上途中,面对未知的生活她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和无助,于是坐在马背上轻轻抚琴。悲伤之曲使高飞的大雁纷纷跌落,所以后来就有了“落雁”的美称。

笔者认为沉鱼落雁只是,古人对美女的一种妙称。人长得再美也不会让动物驻足,但古代文人之所以会如是说,就是为了凸显美人的倾城之貌。鲜鱼、大雁都是古代人,餐桌上较为罕见的美食。用美食比喻美女也有秀色可餐之意。

结 语

鱼一直与人类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古代人从认识鱼到学会吃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初的烤鱼到各色美食,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学会人工养殖鱼,从此鱼变成了餐桌上的寻常美食。每当闻到鱼香的时候,都会感激祖先的聪明才智,并感叹他们为后世留下了,如此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小南《趣谈“鱼”》

游克仁《水下鱼声趣谈》

董跃进《古代鱼脍的原料和吃法》

蒲琳《古代著名“吃货”与刀鱼》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古人吃“鱼”趣谈:古代有哪些“鱼”文化?“沉鱼落雁”怎么来的》,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焚香”当作雅事之首?有何历史渊源?

古代文人趣谈:为何古人把“焚香”当作雅事之首?有何历史渊源?

“焚香”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只有庙宇中的僧尼或信奉佛教的居士,才会每天都与“焚香”为伴。事实上这种想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因为“焚香”不仅指点燃供香,在古代社会中“焚香”也是一件,极致高雅的品味与象征。可以...

2018-09-12 #经典句子

古人骂人都不带脏字 盘点十句古诗词 以后骂人别人都听不懂

古人骂人都不带脏字 盘点十句古诗词 以后骂人别人都听不懂

...人实在是充满高级范儿。他们甚至能够写诗来骂你,骂得文化低的人心里乐颠颠的。那么古代诗句中到底有哪些骂人不带一个脏字的呢?这里给总结了一些。1.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2.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

2023-01-13 #经典句子

4句很有道理的古代格言 蕴藏了古人智慧 千百年后读来深受启发

4句很有道理的古代格言 蕴藏了古人智慧 千百年后读来深受启发

大家好,我是真游泳的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除了诗词歌赋,还有许多格言名句流传在民间。这些句子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并不会因为时间过去而落伍,反而愈发散发出智慧光芒。关注小编,一起来欣赏6句很有道理的古代格...

2023-07-09 #经典句子

古人酿酒 饮酒的文化源于何时?漫谈唐代诗人与“酒文化”的关联

古人酿酒 饮酒的文化源于何时?漫谈唐代诗人与“酒文化”的关联

古代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酿酒、饮酒?饮酒习俗与酒文化有哪些关联“酒”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绝不亚于可以果腹的粮食,大多数人一日三餐几乎都要与酒为伴。他们的宗旨是可以不吃饭但绝不能不喝酒,众多“酒鬼”都将“酒是...

2011-02-15 #经典句子

“女怕午时生 男怕子夜临” 古人常说的这句俗语有科学依据吗?

“女怕午时生 男怕子夜临” 古人常说的这句俗语有科学依据吗?

...刻的道理,教育了人们重视平衡、和谐。正所谓,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阴阳学说中的可取之处,我们必然应该继续学习和传承下去,但是对于阴阳学说中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糟粕之处,我们就必须要摒弃掉...

2023-10-18 #经典句子

古人关于“月亮”的美好别称 为孩子收藏起来 语文素养必备知识

古人关于“月亮”的美好别称 为孩子收藏起来 语文素养必备知识

...究提优”时,显得有些墨迹。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道文化知识考察题:你知道月亮的美称有哪些?请写出四个。小诺不假思索,当即写下了“玉盘”、“玉镜”常见称呼,想再拓展,显得有些挠头皮。关于月亮,其实古人赋...

2015-07-28 #经典句子

俗语:“冬至落雨星不明 大雪纷纷步难行”古人的话有道理吗?

俗语:“冬至落雨星不明 大雪纷纷步难行”古人的话有道理吗?

...之根本,同时不断在抛弃旧渣滓。俗话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古人并不是信口开河 ,而是由生活中的实践经验一代代相传。例如:“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这句话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经验呢?难...

2010-03-19 #经典句子

古人说“墙上加墙 家破人亡”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今仍然适用

古人说“墙上加墙 家破人亡”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今仍然适用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遗留了许多珍贵的知识和道理,虽然说现在距离古时候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但是其中的道理到现在仍然是适用的。我们经常有听说“墙上加墙,家破人亡”这句俗语,其实这就是古代百姓教育自己孩子时经常...

2023-07-28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