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竹海文艺》第1185期‖邹高翔:父亲是家乡的那条河(散文)

时间:2007-02-14

就像写日记一样,随手而写,拉拉杂杂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56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率性记游】,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原文作者联系

率性记游

自我心路分享,记录人生感悟,心之所至,身之所及,笔之所触。就像写日记一样,随手而写,拉拉杂杂。内核却是清晰的:惟有真性情,才敢留于此。

父亲是家乡的那条河

图文/邹高翔(四川)

编者按:又到教师节。本文讲述大竹县一名普通中学老师的经历,是众多教育工作者为大竹做出贡献的缩影。作者为这位老师的儿子,由他的视角来看基层老师,展现这个群体的工作生活状况,饱含深情。向所有老师特别是在乡镇乡村基层的老师致敬。

2017年夏,我带父母和外甥女游陕西,在延安

家乡小镇流经一条河,承载着我童年和少年的无比快乐:游泳、钓鱼、摸虾,镇上居民也从这里汲水、桨洗。我一直不知道河的名字,直到高中读到一本《大竹地理》,才知道它叫东河。成年后再到河边驻足,深深感到它在平缓中蕴含的力量。当我也为人父,终于明白“父亲”的千钧重担。历经磨难的父亲,风烛残年的父亲,成为我的精神图腾。是的,父亲就是家乡的这条河,默默地流淌着,承受着。

2002年春节,父母在石子中学打乒乓球,后面平房左边第一间曾是我家

农家娃“筛细米”考上大学

父亲今年75岁了,身体还硬朗。前几年写了一本平生回忆录,用钢笔写成。我把它打成了电子版。父亲一再说:“写得太马虎,特别是后面部分。”父亲的字是很漂亮的,村里的春联非他莫属。自传中涉及到工作和家庭困厄处,字迹明显乏力潦草,印衬他落笔的心情。我品味着父亲写的每一个字。这是我们家族和家庭的历史。

本族原居湖南醴陵,明末清初在“湖广填四川”大潮中迁川,历经营山、宣汉两地,最终定居在大竹县杨通乡,世代务农。此处为丘陵地带,东靠明月山,一条小河从村边流过。这条河是真正的无名河,却极有灵性,极富出产,滋润着稻田麦地,供养着本族农人。1945年盛夏,父亲出生在河边的村子,是家中长子。

其时,爷爷奶奶勤劳创业,买下了几亩地,家境还算殷实。解放后土改成分评为中农,爷爷还在乡粮站当粮管员,“三反”运动时,被以莫须有的“贪污粮食”罪名判处三年徒刑。

这对全家无异于灭顶之灾。二叔和姑姑出世不久,嗷嗷待哺。奶奶,大字不识一个的农妇,坚强地挑起了重担。值钱的家什都变卖交“赃款”,只剩下两张板凳和一张床。她每天晚上要去大队开会,实际是挨批斗。餐食与猪食无异,主食是红苕、青菜、萝卜。青黄不接时,吃胡豆、豌豆。父亲过生日,摘来早谷的谷穗,用礁窝冲几把新米做饭,就算打牙祭了。三兄妹还要被熊孩子辱骂“劳改犯!”父亲不顶嘴,只是想:能活下去就是胜利。

父亲八岁时到骑龙村小学发蒙读初小。校舍由一座寺庙改建,村里人都叫徐家庵,庙里还有一个和尚。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姓罗,问父亲叫什么名字。父亲说:“叫冠军。”罗老师笑了:“这哪是名字?”父亲又说:“这是我的小名。我保保(父亲)不在家,妈不会取名字,请先生给我取。”罗老师想了想,说:“你就叫邹学军吧。”这个名字一直用到高中毕业时,改为“邹学均”。

初小的日子过得飞快,虽然在这里仍然少不了同学对“劳改犯!”的白眼,但爱好学习的父亲不予计较。1955年夏天,爷爷刑满释放,眼前的家已不成家了,他顶着乡邻避之不及的目光,重振家业。其实也称不上重振,在当时的条件下,家里不死人就是万幸。吃的,只有过年才舍得吃顿白米干饭、炒点肉;穿的,父亲冬天没有棉裤,读书冷得发抖,用枯草作腰带御寒,自嘲说拴的是“金带子”。

1957年7月,父亲初小毕业,以全乡第七名的成绩考入杨通乡小学。两年后考中学,杨通乡属石子区,本来应考到石子区中学,因该校刚创建条件有限,于是把划入邻近的文星区中学。这是父亲学生生涯中的幸运一步。划入石子区中学的学生休学了一年,结果高中毕业在1966年,失去了高考的机会,成了“老三届”。父亲刚好在1965年高考,每每说到,连叹幸运。

父亲对初中生活的最深刻印象就是“饿”。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学生口粮定量名为27斤,实则不足19斤,还要节约粮食支援灾区。每餐只有2两粮,不完全是大米,用玉米粒、红苕充数。校园的芭蕉树兜都被挖来吃掉。周末回家,家里条件更差,多以野菜、豇豆叶、海椒叶充饥。父亲把学校的那份饭节约下来,借给其它同学,等到周末归还,再加上自己的那一碗带回家,给弟妹们吃。学校开展生产自救,每周半天生产劳动,变成了每周一天,组织学生到周边乡场挑米、面、菜、煤,还给学生下达种菜任务。

1998年石子职业中学教师合影

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父亲没有荒废学业。1962年中考,全县只招收高中三个班,共165人,父亲成为其中之—,考入大竹中学。三年后,由于留级、退学、身体不合格等原因,全县仅有125人参加高考,就如同“筛细米”一样。

1965年8月,父亲正在田里收稻谷,同村人接到乡里文书的通知回来传话,“冠军考起大学了!”父亲步行到学校,看到“四川师范学院数学系”的通知书,不禁热泪盈眶。父亲成了全村第一个、也是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

大学时光和工作之初

从川东偏僻农村到了省城成都,父亲上大学的第一年跟如今的大学生,至少跟我的差别不大:乡下学生没见过世面,每个周末都去逛街,找老乡;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期末考试两门课立体解析几何和心理学,父亲都得了“优”,班上仅两人。父亲终于摆脱了“饿”的恶梦,大学的伙食改善,脸色很快好起来,还长高了。寒假没有回家,付不起车费,再说学校的伙食也比家里好得多。

1966年形势突变。六月起,风暴在校园燃起。父亲因为出身,没有资格参加“革命组织”,干脆当起逍遥派,不到市区看热闹,就在学校里呆着。学校间或复课,很快又停。父亲深感求知的大好时光虚度,却又无可奈何。

1969年毕业季,还没有分配的消息。1970年初,数学系学生被派到崇庆县军垦农场劳动锻炼,完全按部队编制。生活、学习、劳动、纪律,一切军事化,这段经历对父亲一生影响很大。发放工资,每月42.5元,父亲立即寄回家里30元。1971年8月,军垦生活结束,学校要求:服从党的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父亲表示绝对服从,被分配到原籍大竹县清水区中学。

在部队劳动锻炼还有工资,每月42.5元。父亲欣喜若狂,立即寄回家里30元。1971年8月,军垦生活结束,要分配工作了。学校要求:服从党的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父亲表示绝对服从。他领了派遣证,带上档案袋,直奔报到地达县军分区,被分配到原籍大竹县清水中学。

清水中学在大竹县城南边13公里,刚刚创办,只有几间教室。师生吃住还得在清水小学。父亲没有实习上过课,初登讲台心情紧张,在学校老师帮助下很快走上正轨。一边教学,一边劳动,和学生一起建校。刚参加工作的父亲,热情高涨,得到师生们认可。

叙述至此,我们家庭中另一位主角,我的母亲登场了。1972年暑假,父亲经人介绍,认识了在石子医院当护士的母亲。两人交谈,发现共同点颇多:都属大龄青年、都来自农村、家中姊妹都多、生活习惯都勤俭。母亲原籍在邻近的渠县,带父亲回去见了家人,恋爱关系就确定下来。石子在山后地区,到县城有50公里,他们难得见面一次,多以书信交流。

1973年5月,他们到清水公社领了结婚证,然后在清水中学的一间教室举行了婚礼。领导和教师热烈祝贺,礼品是锑锅和笔记本,工人、炊事员敲着锣鼓送他们进洞房。学校食堂置办酒席,没要父亲出钱出粮出肉票。学校领导还给供销社打了招呼,让父亲买到了足够的糖果。这样的婚礼,我小时候参加过,极为简朴,又极为热烈。

1973年8月,父亲正准备开学上课,突然得到调令,到大竹二中教书。没有写申请,能进县城工作,这说明父亲的工作表现,进入了上级的视野。父亲十分高兴。清水中学是父亲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两年时光匆匆而过,父亲铭记着学校的培养。

在大竹二中,父亲当班主任兼上两个班的课。城里学生跟乡下学生不一样: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有的学生不爱学习。父亲当班主任当得很吃力,弄得长期失眠。教学不是重点,重点在政治学习和生产劳动。父亲带着学生背肥泥巴,步行十多里到茶园大队农场,一干就是半个月。

1974年作为全县唯一一名教师到万县进修

1974年3月,我出生在石子医院。一个月后,父亲作为全县唯一的教师,被选派到万县进修高中数学,前程一片大好。1975年11月,妹妹出世。父亲深感两地分居,不利照顾孩子。于是,他和母亲分别写了申请,父亲申请调动到石子中学,母亲申请调到县医院,心想只要能在一起,城里乡下都一样。学校同事劝他说,别人想调进城都不行,你还申请调山后乡下。父亲说,等孩子大了,再调回来嘛。后来才知道,这个想法太天真。果然,父亲的申请很快得到批准,母亲的申请没了下落。

石子区中学教师的户外课堂

1976年8月,父亲告别了工作三年的大竹二中,翻山越岭来到本县东南角的石子中学。这一步,改变了父亲的命运轨迹,也改变了我们家庭的走向。

扎根乡镇的日子

石子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单纯朴实,知识基础差,但求知欲强,守纪律。学生家长尊师重教。父亲来自农村,对他们有天然的感情,仿佛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欣慰于学生的一点进步。城里学生还有招工机会,乡下学生的出路只有读书,更需要好的师资。念及于此,父亲觉得从县城来此并不是错误。

教学之外,还有繁重的生产劳动。父亲带着学生开荒种小麦、运木料、砍竹子、挑粪,与城里学生劳动时嬉戏打闹不同,农村学生都很自觉,劳动效率很高,因为这些活平常他们在家时都干。

1978年秋季开学前,父亲又是在没写申请的情况下,被一纸调令调到10公里外的文星中学。10公里如今须臾即至,当时却又陷父母于两地分居,每天只有一趟班车,错过了就只能步行。父亲在文星文星中学任教一年,申请调回石子中学,得到批准。我还记得,回石子中学时,父亲的全部家当行李,是一辆牛拉车(当地叫“板板车”)运走的。

这一站也许是父亲从教生涯中记忆最淡薄的,对我却是浓厚的。那一年父亲带我,母亲带妹妹。我刚记事,乡下没有幼儿园,整天跟同龄小孩在中学和周围农村玩。父亲很忙,宿舍很狭窄,高考落榜复读的三叔和我们住在一起,父亲晚上还辅导他。三叔复读两年,最终还是差几分,只好回乡务农。爷爷和父亲说,真是“生来只有八角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1979年在石子区中学

1979年9月,父亲回到石子中学任教,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其间,学校由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父亲任数学教师、专业教师、教导主任、工会主席、生产实习处主任,挑战不断,收获不断。改职中后缺乏专业教师,父亲自学会计课程,以十倍于备一堂数学课的精力,备好会计课;管理学校教学事务,狠抓教学质量,协调教师关系;争取补助给教师,组织文体活动。父亲教的初中82级学生,数学成绩突出,升学率居全县第三名,对山后偏远地区学校来说可谓摘得大奖。学生评价他:教学态度认真,纪律要求严,业务没得说,但面孔严肃,方法简单,有典型的“毛主席时代”大学生的烙印。

1987年在石子区中学

八十年代,父母都经历了一场大病,顽强地挺过来了。父亲还未痊愈,就去上课。他多方奔走,为爷爷的“历史问题”平反昭雪,爷爷恢复粮站职工身份,还有退休工资。父亲性格本来很内向,不善言辞,不喜应酬,当了生产实习处主任,要跟外面的生意人打交道,慢慢地口才练出来了,也能开起玩笑。

回母校四川师范大学(原四川师范学院)和大竹中学参加聚会活动

那时的东河还是清澈的,在我家阳台即可见。一家四口常常晚饭后,沿河边公路散步。父亲说,这条河流到了长江,长江串起了多少城市,我去过一些,还是太少,希望你们走出这山旯旯,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我记住了,高考填志愿,想法是离家越远越好,因为行程长,沿途可以多看风景。

维护家族团结的楷模

父亲有五兄妹,四男一女,作为长兄,维护家庭团结义不容辞。邹氏族人迁川到杨通乡后分为六房人,是一个大家族,彼此照应,也比较孝悌礼仪。在这方面,父亲堪称家族楷模。

2000年,爷爷去世,父亲把奶奶接来,先在石子镇上的家,又到大竹县城里,独自赡养。奶奶在农村住了一辈子,在县城不习惯,希望回去。父亲与三个叔叔协商,实行轮流赡养方法,每年一家负责一个季度。老家村里只有二叔在,三叔四叔在外打工,他们回不来,就给钱请二叔代劳。到父亲的轮次,他必定回到村里亲自照顾奶奶,给她喂饭、洗衣、洗澡、理发,陪她聊天。不是自己的轮次,老家有事,父亲也会第一时间赶到。父亲还帮二叔干农活,都是重体力的:收稻谷、收玉米、脱粒、晾晒,直到65岁,才被硬劝下来。

在老家农村,因为赡养老人发生的子女间矛盾,数不胜数。而父亲几兄妹间,没有发生过一次扯皮,没有红过一次脸。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父亲充分地担当起“长兄为父”的表率,给弟妹和后人做出了好榜样。行动上亲历亲为,经济上不予计较。

2015年春节,我奶奶九十大寿,全家团聚

2015年春节,奶奶满90岁,成为全村自有村史以来最高寿者。父亲等“学”字辈和我们“高”字辈共同出钱出力,在村里为奶奶举行了坝坝宴祝寿,四代人齐聚,其乐融融,在乡里传为美谈。9月,奶奶寿终正寝,父亲又为她办妥了后事。

因为父亲有国家正式工作,逢年过节总是会给其他几兄妹送礼物,协调姊妹间的关系。大家和谐相处,一起赡养老人。对侄辈和孙辈,父亲也尽力帮助。二叔的儿子在石子镇上做豆皮,三叔的儿子在县城买房开灯具店,父亲在资金和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跑上跑下。

2017年夏,我带父母和外甥女游陕西,在壶口瀑布

去年国庆,我回乡与大家一起吃饭时说:“我经常不在家,还请多照顾二老啊。”堂哥堂弟说:“还要靠大爷大婶照顾我们呢!”如今,父亲身体尚可,他清醒地认识到身体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这个家庭,很注意运动保养。他说:“老人不生病,就是儿女的福气。你们隔得远,不能让你们跑回来。我还要带外孙女、照顾各方亲戚、学校关工委的事,让我让族长,我推掉了,忙得很呢!”

作为农人之子、乡村教师、一家之长,父亲的故事还有很多,很长,就像家乡的那条东河,地图上无从显示,却是汇成惊涛大江的支流。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我不是排山倒海的冲击,而是浸润在东河水中的刻骨铭心。

1993年春节和家人在骑龙村老家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竹海文艺》第1185期‖邹高翔:父亲是家乡的那条河(散文)》,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竹海文艺》第1535期‖王海燕(文/诵):乡村节气诗歌三首

《竹海文艺》第1535期‖王海燕(文/诵):乡村节气诗歌三首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竹海文艺,ID:zh-wy2018】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乡村节气诗歌三首文/诵:王海燕(四川)图片:网络夏至夏日的风亲吻过荷塘一池的荷花摇曳鱼儿游走诉说自由的渴望夏日的...

2014-03-25 #经典句子

《竹海文艺》第1584期‖一米阳光:雪花(诗歌)

《竹海文艺》第1584期‖一米阳光:雪花(诗歌)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竹海文艺,ID:zh-wy2018】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雪花文:一米阳光(辽宁)图片:网络不知是谁为她起的名字叫雪花只有寒冷的冬天才能见到她不知她从哪里来又要去哪只见她...

2009-04-25 #经典句子

《竹海文艺》第1744期‖邓嵘:沪地腊梅初绽采之沏饮(组诗)

《竹海文艺》第1744期‖邓嵘:沪地腊梅初绽采之沏饮(组诗)

本文转式载自【微信公众号:竹海文艺,ID:zh-wy2018】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沪地腊梅初绽采之沏饮(组诗)文:邓嵘(内蒙古)图片:网络沪地腊梅初绽采之沏饮小院梅开几许香?一枝清瘦出高墙。...

2023-06-10 #经典句子

《竹海文艺》第1560期‖吴化万:月牙泉(散文诗)

《竹海文艺》第1560期‖吴化万:月牙泉(散文诗)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竹海文艺,ID:zh-wy2018】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月牙泉文:吴化万(四川)图片:网络是谁在这无人的荒漠挤下了一滴眼泪七仙女吗还是观音姐姐手中的玉瓶被猴子打翻大漠本...

2015-11-07 #经典句子

《竹海文艺》第1529期‖张官春:写在冬至节 吟雪(散文诗)

《竹海文艺》第1529期‖张官春:写在冬至节 吟雪(散文诗)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竹海文艺,ID:zh-wy2018】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写在冬至节 吟雪(外一首)文:张官春(四川)图片:网络 | 音乐:平台 你来自天空晶滢透亮以潇洒之势飘飘扬扬从天而降带...

2016-04-20 #经典句子

《竹海文艺》第1409期‖断桥蔷薇:深秋的柿子(散文)

《竹海文艺》第1409期‖断桥蔷薇:深秋的柿子(散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竹海文艺,ID:zh-wy2018】,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原文作者联系深秋的柿子文:断桥蔷薇 图片:网络 | 音乐:平台 下了几天的雨终于放晴了,火辣的太阳像火球炙烤着大地。我依恋着这一刻的...

2019-05-06 #经典句子

《竹海文艺》第1517期‖小渔儿:孝敬父母(散文)

《竹海文艺》第1517期‖小渔儿:孝敬父母(散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竹海文艺,ID:zh-wy2018】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孝敬父母文:小渔儿(内蒙古)图片:网络 | 音乐:平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发现老爸只要一看到我们兄妹几个去他...

2016-07-31 #经典句子

奋力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访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翔

奋力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访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翔

奋力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访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翔近日,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翔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全州文化和旅游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党代会精神人脑人心、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不断...

2011-10-07 #经典句子